山西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的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 34 ' ~ 40° 43 ',东经110 14 ' ~ 114° 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位于大陆东海岸的内陆。外缘被群山环绕。所以很难被海风影响,形成比较浓厚的大陆性气候。同时,由于冬季内蒙古冷空气团的袭击,北方相对寒冷,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天漫长、寒冷、干燥;夏天短暂,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沙尘暴多;秋天很短,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 ~ 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大。西部黄河流域、太原盆地、山西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8 ~ 10℃之间。临汾和运城盆地年平均气温为65438±02 ~ 65438±04℃。全省冬季气温在0℃以下,夏季普遍较高,7月气温在21 ~ 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 ~ 140天,五台山仅为85天,忻州盆地北部和东部山区为135 ~ 155天,临汾和运城盆地为200 ~ 220天。全省年降水量400 ~ 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高度集中多雨,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较大,山地多,盆地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地区,一是山西东南部的太行山和中条山,二是五台山,三是吕梁山。
历史和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6.5438亿+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后渡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周朝时,山西是唐朝的领土。后来,的儿子谢的父亲因唐国靠近晋江而改姓晋。春秋时期,山西是五霸之一。公元前403年,韩康子、魏与共分晋,从晋分出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陕西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戴军五县。到隋朝,太原是黄河流域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长安和洛阳。隋末,李渊父子起兵太原,建都长安后,尊太原为“北都”,意为“他都”。因此,阿清人顾祖禹在《读史记纪要》中指出,天下之势,必取于陕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北方处于领先地位。明代山西省在太原设刺史,后改为公司,掌管山西五州三州。到了清代,开始叫山西。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至今已有3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文化博物馆”和“中华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神女补天”、“禹凿孟门”等传说都发生在山西。中国古代的尧、舜、禹三位皇帝都在山西南部建都,分别是平阳(今临汾)、普班(今永济市)、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期,大同(当时叫平城)曾是北魏的都城,后来又作为辽金元初的都城,史称“京华三代”。省会太原素有“龙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移民了十几次。洪洞县的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的移民站。全国很多地方流传的“问我祖上何处,山西洪洞槐树”这句话就是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讲究诚信不欺的晋商、晋商银行的兴起,闻名中外。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白袍将军薛,中国的“武圣”,唐代著名人物关羽、张辽,狄、裴度,与匈奴作战的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制图家裴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波、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诗人元好问。元曲四大家中有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三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医家、画家傅山为嘉靖。山西人杰地灵,辈出。
民间习俗
婚姻:朔州人的婚姻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虽然时代变了,风俗变了,但总的来说还是遵循着老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要的礼仪程序至今未变。一般要经过相亲、订婚、结婚、回国四个步骤。相亲:媒人为男女双方求婚,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生肖、出生年月、性格、长相、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等。两家人权衡了一下条件,召集所有人商量,打算结婚的,男方带着媒人去女方家看看。双方约定约好,然后邀请女方到男方家刮目相看。喜欢的那个会留在男方家吃饭,婚事默默协商。不喜欢就走。订婚:彩礼和嫁妆由男女双方的媒人多次决定。女方交换子女生日,定下婚期吉日,男方给她一个“盒子”和部分彩礼,并设宴庆贺。第二天,女人设宴招待了男人。之后,他们在某一天领结婚证,其中一些人出国旅游。结婚后,男女互赠一些衣服,这叫换夏或换冬。结婚:婚礼前一个月,要送聘礼,俗称“茶”。男方请媒人把“新娘”穿的衣服(内衣)和“水礼”(米、面、肉)送到女方家,并告知婚期。之后,男女双方的近亲邀请未来的新郎和新娘回家吃饭,这被称为“吃一顿快乐的饭”。婚礼前一天,亲朋好友都来,俗称“请客”,有的请“鼓手”招待,所以也叫“放鼓”。晚上,男女在家吃“翻饼”。婚礼当天,男女一大早就炸油饼,称之为“吃喜饼”。早饭后,男方打鼓乐,抬轿子(有的用马车或骡子抬轿子,现在基本用汽车)迎娶女方。一般来说,男方的伯侄关系结婚。新郎会给新娘带一条叫做“喜结良缘”的红带;拿一个瓶子,里面放一个洋葱,叫“生根之后”;一块五筋的猪肉或羊肉,称为“留母肉”、“五方庆”。婚礼回来,男方要把其中两根肋骨带回来,以示婚后夫妻和睦,这叫“筋骨不可分”。女方提供茶叶、糖果、蛋糕等招待参加婚礼的客人。新娘穿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是红色的棉衣棉裤),和父母告别后,妹妹混上轿子(车)。一些同伴送新的,打开盒子,那些伴随着“汤和”(也称为团圆饭)的人在预先选定的时间进入男方家。到了男方家后,新娘在亲戚的带领下,踏着“红地毯”走进新房,为“荷塘”们“煮茶”、吃“门内饭”。中午,新郎新娘拜天地,仪式结束后立即开始宴席,称为“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敬酒,行礼,认大小客人。晚上,新娘和新郎的姐夫主持婚礼,俗称“倒锅”,让新娘和新郎说绕口令,猜灯谜和讲笑话,互相取笑。之后夫妻俩吃了对面的饭,直到深夜才吃完。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向亲友鞠躬,说“拜”(有的地方是拜完天地后举行),受拜的一方赠送礼物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复杂,一般可分为小集、大集、烧纸、送灯、别灵、丧、复。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蒙门节”在柳林县蒙门镇举行,与数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起,一致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蒙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