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和传统出身的家庭结合最好吗?

传统的中国家庭模式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个贬义词。人们除了批评还是批评,都把它当成牢笼。这是很多人的习惯性思维,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尤为强烈。《万事大吉》中的苏明玉希望脱离这种模式,这显然是导演对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批判之意。

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真的没用吗?先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家庭的来龙去脉,再来讨论。

当代表游牧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农耕的颜地部落融合时,他们在土地上的固定生活中达成了对* * *的理解。据史书记载,黄帝和雷祖生了20多个孩子,但没有记载如何教育他们,所以他们是以部落状态而非氏族或家族状态存在的。

黄帝二十五子,十四姓。

就算没有姓,那么我们理解的宗族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更不用说在哪里了。公有制是人的同一个概念。直到后来黄帝族才变得更强大,更宏大。

嫘祖是黄帝的公主,生了两个儿子,都有她之后的世界。

祖先已经确立,宗族才有机会成型。黄帝子孙通过繁衍,逐渐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姓氏为标志的氏族。《大禹传》以夏柒为背景,打开了家族世界,自然呈现出宗族的刻板印象。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氏族越来越大,出现了分裂,最终形成了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姓氏为标志的氏族结构。

从部落到氏族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和私有化的必然结果。族长是氏族的至尊,族长有娶多个妻子的权力。例如,李周规定皇帝可以娶十三个妻子。博士学者娶几个也有明确规定。

这么多房子里出生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母子为一家的家庭原型。由于孩子众多,父亲并不负责某个特定孩子的教育,父亲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缺位的,这是家庭最早的来源,但这种家庭模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依附于家庭的。

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家庭不能独立?因为单个家庭离开家庭很难生存,甚至有些房客实际上是依附于地主家庭的,不是完全独立的。熟人社会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战争时期,只有家族能保护自己。三国时期,很多宗族分批搬迁,有的因为自保而成为盗贼。比如刘表没去荆州的时候,贼到处都是。

古代劳动力不发达,集团发展才是正道。一大群人在一起,规矩很重要。家庭成员的分工一定要非常明确,这样大家才能有效运作,家庭才会繁荣,家庭的繁荣也会带来小家庭的繁荣。这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宗族实际上脱胎于部落,所以运营模式自然是复制部落模式。族长是氏族的门面,也是最有权力的。他有权力支配整个家族。长子生来就是继承整个家族事业的,私生子会从小陪伴长子,把这些孩子培养成类似管家般适合辅佐长子的人物。私生子从出生起就是配角。当然,有极少数私生子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翻盘。

除了统一教育,每个母亲都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任。

孩子不应该违背父母的意愿。顺的父亲和继母联手想要顺的命,还想抢顺的财物。顺被打了就让打骂,被打死就逃。后来即位后,舜不但没有报复父亲,还像以色列一样封了无数次企图加害弟弟的土地。

由于不小心的田间工作,曾子弄坏了一把秧锄。他父亲看到后,用棍子打了曾子。几个小时后,曾子起床,回到自己的房间弹钢琴,告诉父亲他无事可做。

夫妻的本意是夫、养、妻、服,夫妻的定位自然非常明确。

当生产力提高,人口增加,完全住在一起不现实,那么就会出现小型化的家庭,一般是同一个家庭住在一起,主家五六口人。氏族对它的控制减弱了,有了相对的自由,但还是聚集在一起,这是农业社会的本质决定。在陆地上生活说明人是固定的,很少移动,一个外姓的人会受到歧视或排斥。这是对土地的守护,也是对土地的热爱。

这时候,母子的家庭结构挤入了父亲的角色,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传统出身家庭。

它脱胎于宗族,自然继承了宗族模式。父母和族长一字之差,母亲还是做辅助功能。家庭事务,孩子的成长,陪伴仍然是妈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当然,父亲也会开始介入。比如孔子的宫廷语言就很有名,这是父亲深度介入子女教育的重要表现。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也是固定的,慈母严父,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内主外主。养育孩子的重任还是由母亲来承担。比如孟子、孔子、刘备等人都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成长。

《一切都好》里的苏大强和赵美兰是一种错位。母亲过于强势,儿子就会显得相对弱势。历史上比较厉害的女性有西汉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清朝的慈禧等。他们的儿子即使在皇帝的位置上也是软弱的。

出身家庭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父母?这个也有详细的规定。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太多了。随便看看就能发现很多,我就不说了。其他人呢?比如怎么对付你老公?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郑国有一个叫纪忠的大臣,权力很大,威胁到了当时的君主。我该怎么办?国君以高官诱女婿,希望女婿杀老丈人。这个消息被他女儿知道了,她女儿问了她的母亲、父亲和丈夫。由此可见,妈妈们的教育和沟通依然承担着重任。

永吉知道了,对母亲说:“父亲是谁,丈夫是谁?”他的母亲说:“男人是丈夫,父亲只有一个,胡可以相比。”

有了明确答案的永吉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姬仲杀了女婿,永姬失去了丈夫。

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的原生家庭的家庭伦理吧。家人之间的关系是血浓于水,是完全的利益融合。女人在婆家有没有地位,取决于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古代杀三族九族的刑罚也加剧了这种利益集团。

城市化以后,人口不再困在土地里,可以自由流动。可见,春运高峰每年要运送近20亿人次。一旦人口开始流动,传统的中国家庭就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家庭结构,即现代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平等。

夫妻相互独立,子女和父母没有优劣之分。他们是相对平等的,没有那么多礼仪和要求。有人说这代表了一个新的方向,和传统家庭相比很完美。

知道了这些,我常常想,这只是静态和动态的区别,各有各的优势。

传统出身的家庭,成员之间责任明确,分工明确,家族传统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这些优势是现代家庭所不具备的。现在家庭成员分工不明确。夫妻两个都要上班挣钱。自然,他们有时会为家务争吵。原来传统家庭孩子的成长都是由妈妈来承担的,现在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休完产假还要回去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缺少母亲的陪伴会给他成年后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高节奏的生活和双职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