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经历了哪些阶段?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了尧舜时代,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这个“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客礼、军礼、礼。人类先贤唐尧、虞舜、于霞,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传说姚年轻时非常尊敬老人,在同龄人中,彬彬有礼。把返回的猎物一次平均分给所有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个。有时候猎物最少的一部分分给了年老体弱者。他的美德受到每个人的称赞,所以每个人都选他当领导。虞舜对礼仪的重视是历代的典范。中国《二十四孝图》第一篇《大顺耕田》,讲的是他的勤劳和努力;赡养父亲、继母、同父异母兄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1000多年在夏商周三个奴隶国的总结和推广,日趋完善。周初经过文、、成王三位君主,重新确立了“尊礼乐,治国安邦,和而不同,颂声兴邦”的原则。周公还在朝廷设立礼官,掌管天下礼仪,把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公元前5565438+公元前0-公元前479)的孔子把“礼”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克己”,教育自己的弟子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吃”。总之,为了“礼”,你可以放弃一切。为了弘扬古代礼仪制度,他从鲁到西樵千里拜师老子(李二)。

汉武帝时期,在“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立了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商朝的曹丽、魏晋的祖部(北魏又称一草)、隋唐后的李尚书(清末改为礼部)。与此同时,礼仪写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汉代,李周和李逸被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课。西汉戴胜在研究前人礼记著作的基础上编撰了《礼记》,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后来历代研究者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诸书》、《诸书》、郑、、、、、、硕、、顾、《礼书简编》等数千种礼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典籍之一。

礼仪就是礼仪和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礼吉祥,结婚礼是礼,客礼是客礼,军礼是军礼,丧礼是凶礼。民间传说认为,礼仪包括四种人生礼仪:出生、加冕、婚丧。其实礼仪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政治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庙、祭师圣贤、尊师故里饮酒礼、见面礼、军礼等等。

荀子认为,人生礼仪的起源是“三书”,即“天地之本”、“祖宗之本”、“师者之治本”。在礼仪上,葬礼是最早的。为死者丧葬是为了安抚其鬼魂,而对生者来说,尊老爱幼、孝顺贤德就成了一种礼仪。在礼仪的确立和推行过程中,中国的宗法制度(参见中国的宗法制度)诞生了。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衍生物。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看不见的鬼神操纵的,而表演礼仪是为了取悦鬼神以获得快乐。所以,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特殊体现。

“三礼”(仪礼、李记、周立)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到了宋代,礼仪与封建礼教、道德说教合二为一,即礼仪与伦理混为一谈,成为推行伦理的有效工具之一。礼炮服务于劝德,繁文缛节尽其用。直到近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的礼仪,都变成了无鬼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的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1祭天。始于周朝的祭天,也叫郊祀。冬季至日的那天,它在首都南郊举行。古人首先注重对实体的崇拜,对天的崇拜也体现在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上。所有这些具体的崇拜,达到一定数量后,就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朝的天崇拜是由殷朝的“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崇天的盛行直到清朝才告一段落。

2拜地。夏季的至日是祭祀大地的日子,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大地神为母亲,说她是保佑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稷神。最早的祭祀场所是血祭。汉代以后,风水信仰盛行。祭祀土地的仪式包括祭祀山川、祭祀土地神、谷神和国家。

(3)祠堂。祠堂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祠堂是人们在死者生前为死者设立的寄居场所。太庙制度是皇帝七庙,王子五庙,医生三庙,学者一庙。庶人不允许有寺庙。祠堂、天子、诸侯的位置在门的左侧,大夫睡在庙的左右两侧。老百姓把祠堂设在宿舍厨房大厅旁边。祭祀时,要选择尸体。尸体一般都是孙辈子女伺候的。庙里的神是一个木制的长方体,只有祭祀的时候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有九拜:磕头、点头、空弓、震动、吉祥拜、凶拜、怪拜、赞拜、苏拜。祠堂也祭祀第一代皇帝。《礼记·曲礼》规定,凡是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先帝,如、尧、舜、禹、黄帝、文王、,都要祭祀。自汉代以来,人们建造墓地和神龛来祭祀前代的皇帝。另一方面,明太祖在京都建立了帝国寺庙。嘉靖年间,在北京阜成门修建了皇帝庙,祭祀第一位国王,第36位皇帝。

(4)祭师圣贤。汉魏以后,周公为圣,孔子为师。唐代以孔子为圣人,颜回为师。唐宋以后,“释酒”仪式一直作为学习的仪式,也是祭祀孔子的仪式。南北朝时期,每年春秋两次举行放酒仪式,全国各地的县校也设立孔庙和严庙。在明代,孔子被称为“至圣之师”。清代,盛京(辽宁省沈阳市)建立了孔庙。定都北京后,京师国子监被选为国子监,设立文庙。孔子称其为“大成至文生玄的先行者”。曲阜的庙堂制度、祭祀器皿、乐器、礼仪都是以北京国子监为蓝本的。乡村饮酒仪式是祭祀先贤的产物。

⑤会见仪式。下属拜见上级,要相互拜谒,官员之间也要相互拜谒。当他们相遇时,大众、侯爵和马旭应该两次致敬。下级先朝西,上级先朝东。平民相见,老少行礼,幼者行礼。告别外四拜,就近祭奠。

⑥军礼。包括征服、征税、狩猎、建筑等。

①出生仪式。

从女人未怀孕时的求子,到婴儿的第一个生日,所有的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百岁这个主题。舒高的牺牲是乞讨礼仪。此时在南郊设坛,后妃皆参与。汉魏时期,有高启祭祀。唐宋时制定了祭拜高启的仪式。晋代时,高启祭祀狄青,在皇城东边的永安门北面建了一个木制的方形平台,高启就安放在这个平台下面。清代没有高启的祭祀,但有同样含义的“换绳”仪式。生日仪式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生日仪式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一年”。“三朝”是婴儿出生后的三天。“满月”在宝宝一个月大的时候剃胎毛。在“百日”仪式中,这位叔叔被认出并被命名。“一岁”时,要把握周礼,预测孩子的命运和事业。

2成人礼。

又称加冕仪式,是男性步入成年行列的加冕礼仪。加冕仪式是由成熟时在氏族社会流行的青年男女参加的成年礼演变而来的。汉朝沿袭了周朝的冠礼制度。魏晋时期,贾官开始用音乐伴奏。冠礼在唐、宋、元、明四代都有实行,清代废除。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人礼,如拔牙、染牙、穿裙子、穿裤子、扎发髻等。

(3)严的饮食礼仪。

用餐在祠堂举行,厨艺太坚定不能喝客人,重点是礼仪而不是饮食。颜是酒席,礼在卧房举行,宾朋可以尽情饮酒。李岩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喜庆宴席在中国民间饮食习俗中形成了喜庆的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和菜,五月端阳吃粽子和雄黄酒,中秋吃月饼,腊八粥,交子辞旧迎新,都是喜庆的仪式。在某些节日吃某些食物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位,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仪,都有男女的要求,有长辈和子女的关系,有社交习俗中祈福的禁忌。

4份嘉宾礼物。

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对客人有不同层次的礼物礼仪。士相见,客见主人,以雉为引;大夫相见,以鹅为筐;遇到医生,要以羔羊为筐。

⑤五祭。

指门、门、井、灶、中房。周代春拜户,夏灶,六月徘徊,秋拜门,冬拜井。汉魏时期,按季五祭,孟冬三月,共祭。唐宋元时期采用“七祭天帝”说,供奉司明(宫中小神)、钟繇、郭航、(野鬼)、胡、枣。明清时,仍有五祭。清代康熙以后,门、户、中、井的专项祭祀被废弃,灶台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祀,与腊月二十四灶神讲天的民间故事相吻合。国家祭祀仪式采用了民间形式。

6傩仪。

起源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为了驱除四季的邪灵和疫病。周人认为自然界的运行与人事的吉凶密切相关。随着季节的变换,寒热的变异,瘟疫的流行,鬼怪的乘虚而入,需要适时的哀悼来驱邪。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石翔。汉代傩仪中出现了十二兽配方石翔。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元素,由乐师扮演方和十二兽。迄今为止,贵州土家族的傩仪是最完整、最典型的。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准法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