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在哪里?
一、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气候纳雍县曾属大定府(今大方县)。民国30年(1941年)设立纳雍县,作为设立纳雍县的筹备处,因县南有纳雍河,即纳雍得名为县(亦取那敏雍熙之意)。同年7月1,纳雍县政府成立。纳雍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南部。位于东经104 55' 40”至北纬105 38' 04”至26° 30 ' 16”27° 05 ' 54”,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48。2006年末总人口81.82万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13%。全县耕地52.27万亩(习惯亩),旱地占92%。该县气候温和,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43.5mm,无霜期268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玉米、水稻、马铃薯、烤烟、柑橘等作物的生长。二、自然资源、民族风情、旅游纳雍是一个资源丰富、发展前景良好的县。目前地下资源有煤炭、铅锌、大理石、黄铁矿、萤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多种。其中无烟煤储量654.38+02.3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654.38+04.4%,居第四位,可采产量68亿吨,煤质优良,属于低硫、低灰、高热的优质无烟煤;铅锌地质储量65438+万吨,品位高,易开采。大理石储量68.626亿立方米,可层层开采,自成板块。表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专家命名为“纳摩玉”,有虎皮、喷水等十多个品种,可制成板材、地砖、工艺品等。铁矿石储量654.38+0.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量6万千瓦,现在只开发了1万千瓦。自1982以来,纳雍依托中国3356工程、森林长期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业发展工程,种植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县盛产烤烟、生漆、核桃、茶叶、竹荪、杜仲、黄柏、天麻等经济作物,面积达30多万亩,是北京等国内卷烟厂的原料生产基地。适宜放牧地80多万亩,发展畜牧业条件良好。2006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为22.23万头。纳雍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县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回族、侗族、壮族等2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3.66%。民族风俗多姿多彩,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布依族的“六月六”,川庆人的“打亲戚”,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尤其是苗族芦笙舞《滚山竹》,舞蹈朴实、自豪、惊艳,多次出国演出,好评如潮。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很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纳雍是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地区,到处都是盲谷、暗流、峰林。主要景点有素有小三峡之称的棕溪河风光、气势磅礴的吊水岩瀑布、碧波荡漾、杜鹃花飘香的石狮河水库、桃源洞、彭家洞、宣威洞、白龙洞等奇形怪状的洞穴景观,以及万寿桥、奢香宫、古战场猴关、红军路过小猪滚滚岩等名胜古迹。三。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纳雍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煤电发展战略,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201.78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8.95万吨,烤烟产量58021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457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543.8+0.664亿元。财政总收入501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