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也将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历史过程。面对风起云涌的新课改大潮,我们这些身处教学一线的“弄潮儿”,一方面感受到新课程新理念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师资培训”和自身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也深刻体会到新课改所期待的积极可喜的变化,正在我们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三维目标”的实施中悄然发生。

经过一年的新课改学习和实践,笔者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案。它是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展示学业进步而精心制定的教案,而不仅仅是一份文本化的教案。课堂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设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可以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成败的关键。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而且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依托《安徽省新课程历史教学指导意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规定。教师只有学习新课程标准,才能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新课程目标是指在本课程中要达到的结果,它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是新课程理念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根据我省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有关文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的本学科教学、学业评价、毕业和入学考试的基本依据。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指导意见》高度统一和关联,都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标准”和“基础”。只有这样,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以美国宪法1787为例,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题。历史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目标是“讲述美国宪法1787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历史教学指导意见》的目标(学习要求)是“了解美国宪法1787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了解美国总统制;对比美国共和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异同,感受1787宪法中“制约与平衡”原则的人类政治智慧。”相比较而言,《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方面严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又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拓展和升华,使新课程目标更加符合我省普通高中的教学实际。因为新课程特别关注和强调改变传统课程

“过分注重知识传递的倾向”强调要求学生通过教与学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考虑和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三管齐下”,适当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斜。因此,在《美国宪法1787》的“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中,笔者更注重后两者,设计了由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模式,讨论“美国联邦政府如何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国情进行制度创新...(权力分离和制约平衡...).

)?”这一探究问题,是为了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英国的议会制和美国的总统制有什么异同?中国封建帝制与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个比较题目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资本主义民主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民主政治也是多样而独特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为了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总之,教师在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些三维目标可以单独制定,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班级中的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些课程更有教育意义,有些则更有知识性。但无论什么课,教师都必须重视和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尽可能挖掘和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全面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基于问题的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谓教学内容,可以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等等。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的学科知识。新课程教材内容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教材中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课堂教学内容:即课程资源,是指以课程和教材为基础,结合各种实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传授给学生的各种知识(信息)。三者的内容也是高度辩证统一的,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是按照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编写的,呈现出新观点、新材料、新结构、新内容、高要求的特点。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是以模块和题目的形式出现的,每个模块和题目都是系统的。比如必修I政治模块“题目的安排遵循“先中国,后世界,后古代,后后现代”的方式,并不完全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所以在时序上是没有逻辑的,“混乱”的,给人“散乱”的感觉。如何使教学内容“散于形式而不散于精神”,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完整准确地把握所有模块和专题,并进行优化,使之主题化、集约化(抓住重点,大胆选择)、结构化、层次化。

比如高中历史必修一,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制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必修一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对必修一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重构了三条主线进行教学:主线一:政治制度史(中国与西方),共四个主题,分别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1)、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专题6)、近代西方代议制(专题7)、科学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主线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三个主题,分别是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专题三)、近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四);主线三:近代中国外交史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两个主题,即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五)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专题)

问题9)。通过对必修政治一模块知识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教学,使其主题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实践证明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比如在处理模块之间的关系时,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优化。例如,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与必修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三的思想解放趋势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往往能从它们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适当借鉴,统筹兼顾,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学生也更容易全面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涉及到专题下的具体课时,在完整准确地理清和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将其改革设计成可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这是作者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一种常规处理方法。

比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一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深层次原因既重要又困难。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895-1918时期与1870-1894时期相比,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好处?”;“试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分析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和轻工业发展的相对有利条件。据此,你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课堂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来看,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和指导性。

再次,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学生要“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多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所以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里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形式时,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另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合理、多元地选择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无论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我们都要做好一项基础工作,那就是分析学习情况。科学客观地分析学习情境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也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前提。比如笔者在为嘉兴历史基地准备必修二《发展亚太》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分析学习情况的:“本课程主要涉及三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即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学生缺乏世界近代史及相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同学们处于当代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第九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参与并融入了这一趋势。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新课程学习,学生的历史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能力得到了提高,为该课程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种学习情境分析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才能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笔者多采用这样的学习(教学)过程:即“提出问题(主题分析)——在课本或新情境中寻找——从身边的历史中寻找——展开研究”。以上必修二《发展中的亚太》作者教学设计中设计的探究题(《2004年6月65438+10月1日,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经生效10年。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墨西哥(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有哪些利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五年多了。这些优缺点在今天是否存在?举个例子。”),也能大致反映学(教)的过程。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不仅要着眼于探究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设计如何以方向引导、以学习方法引导、动态把握探究过程以便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等。(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在教学设计中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防止以下不良倾向:凡事“探究”,否定接受、观察和模仿学习;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没有具体的目标,完全放手,让学生凭空想象,无凭无据的争辩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常规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情景再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他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巴班斯基认为:“优化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总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某些条件非常成功和有效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其他条件、其他课题和另一种学习形式。”具体来说,比如“教学法”就是最传统、最基本的历史教学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方法仍有其特点和优势,如在一些概念(如“半殖民地”、“资本原始积累”)、制度(如“分封制”、“代议制”)或历史理论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地、科学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 而不是一味的求“新”,因为“教学有法,但没有固定的规律,重要的是得对。”

四、教学总结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审视,进行理性思考,指导未来教学。教学反思是必要的,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不是完全统一的,它们曾经大相径庭。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每堂课都是一条不一样的河”。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后的学习成效等方面全面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性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重视。

比如走出课堂进行田野调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和生活,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新课程也鼓励教师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习。但一个题目是否适合社会实践学习,要看它是否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比如大量的时间,学生的兴趣能力等。)以及题目是否有价值。作者在设计《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借鉴了他人设计的四个社会实践题目:“收藏家中旧衣,举办旧衣展,感受服饰文化魅力”和“调查嘉兴地区保留了哪些传统菜肴?体验一顿西餐,调查嘉兴目前保存的西式建筑,参加一场婚礼,走访老人对比嘉兴近百年来婚俗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说“我没钱吃西餐,所以教你。"

请客?!我这才反思,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教学目标,不符合实际的社会实践学习,实践的价值比较浅薄。其实这四个社会实践问题都只是课堂上的“走过场”,更何况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根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在课后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我建议在直接呈现一些新的情境材料的基础上,删除或改变这些实践性话题来组织学生进行一般性讨论;我们应该谨慎使用社会调查;上述问题的本质,主要是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有点盲目跟风,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做文章。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在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反思教学得失上,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情境练习的编写和练习,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等。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不积跬步,则千里之外;不积小流,不成江海。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持之以恒,不断自觉地学习、总结、反思、去伪存真,在创新中与时俱进,不断努力践行做一个友善的、学习的、研究的、反思的教师的目标,那么新课程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