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1.1.文明中心转移2。争夺战略空间3。两种制度的对立和斗争。三次文化战争与多元文化共存。两条现代化道路。世界格局7。中美争端。国际战略斗争重心的转移。整合的两个前景10。两个国家长期稳定的政权2 1。适应世界多极化。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世界经济正趋于形成欧盟、北美和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三大板块,区域竞争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试图在经济上维持一个孤立的状态和封闭的体系。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或地区的竞争,而是城市群和区域的竞争。从国内环境看,区域合作、发展和竞争势不可挡。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长江、黄河两大经济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必然的。只有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共生”的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展,才能实现互利共赢。2.认清世界科技革命趋势,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新路。人类社会正在全方位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世界科技革命全面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科技创新正在不断超越人类传统认识的局限,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在向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随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交叉学科领域。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必然演变为产业革命,每一次革命性突破或重大科技进步都会引发一次重大的产业革命和结构调整,从而推动一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和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群体性的突破趋势,新技术群体和新产业群体蓬勃发展,高技术产业群体迅速崛起和壮大,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认清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积极把握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争取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域和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快速有效地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41.1%。据估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上升到70%。2003年底,湖南省城市化率为33.5%,长株潭分布为49.16%,40.79%,39.68%。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的总人口超过800万。1970达到11,2000年达到25。联合国估计,到2015年,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将有33个,其中22个在亚洲。我们应该避免“大跃进”式的城市化。一个健康的城镇体系应该是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城市化模式中,应坚持后者。以行政手段推动城市化水平的“大跃进”是不可取的。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制定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目标,而是引导和服务。3.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整个社会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三大世纪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吗?还是发展停滞?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0世纪人类的世纪觉醒。进入新千年,我们应以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眼光,从维护全人类和全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形成世纪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找到社会发展与良性生态的结合点,找到保护环境而不停止发展的有效“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同时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当代全人类面临的重要使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一例外都要有序地经历三个基本步骤,实现三个基本目标,理论上称之为三个非对称零增长。第一步,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相应方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第二步,实现物质和能源消耗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在相应方向上的大幅度提高。第三步,实现生态环境恶化速度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相应方向的生态和生态安全的大改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必须连续实现三个零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4》的目标,到2020年,东部将经历三个“零增长”的步骤,即20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2015左右资源能源消耗率为零,2020年左右城市生态环境退化率为零。中部再用15年,西部再用30年,走完三步零增长。4.只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加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市场经济是在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课题。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有五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支配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客观规律是价值规律,它调节着社会生产和流通;第四,我国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和分税制后,目前的财政运行模式是公共财政体制,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第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不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角,主要从事公共管理。5.面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我们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开放和融合做出兼收并蓄的贡献。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全人类文化价值观的交融和渗透是其总体趋势,随之而来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误在所难免。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技术的进步、交流的扩大和信息手段的发展,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经济全球化使生产力要素和生产方式在技术和观念上超越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地域限制,从而弱化了国家分工和区域生产的绝对性。“古代东方有一群人,他的名字叫龙的传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永远是龙的传人。”《龙的传人》其实是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种族联姻的结果,也是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晶。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最高神。它可以漫游四极,俯瞰饥荒。“其角如鹿,头如驼,目如龟,颈如蛇,腹如鹳,鳞如鱼,爪如鹰,掌如虎,耳如牛。”“可静可明,可细可巨,可短可长,春分可升天,秋分可长。升天在宇宙间飞翔,隐匿在波涛中潜伏。”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步伐的加快,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的通婚,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新时代的“龙的传人”将被再造,中华民族的子孙将更加强大、更加智慧。6.无论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和曲折,人类总有一天会进入大同的境界。有西方学者预言,在全球未来世界,文明将从西方转向东方。早在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就进行了两次“展望21世纪”的对话,汤因比断言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聚结器和融合器。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类的希望。他甚至预言:“未来统一世界的很可能不是西欧国家或西化国家,而是中国”。历史学家希望在人类进入大同境界的时候,中国应该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它们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可以起到融合器的作用。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很难想象一种模式,一种价值观能够统一,由一个国家来领导。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一个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新世界。

参考资料:

/mrzpXS/html/1499320080714105119 . html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