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运动先驱周其坚简介
周启建(1893-1928),广东广宁县人。早年考入广东某工业学校纺织系。受五四运动影响,参与领导学生爱国运动,当选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副主席。1921,加入中国* * *产党。1922年秋,任中国工会广东分会广州石油工会书记,积极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初任广东区委农委委员。他很快成为广宁农民协会的主席。领导全县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建立农民自卫队。并在装甲车队的支援下摧毁了反动民兵据点。1925年5月当选广东省农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主任。1926年5月当选广东省农会常委、北江办事处主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回到广宁积极扩充农民自卫军,任广东工农革命军副军长,率千余人北上支援武汉工农运动。参加南昌起义,编入起义军二十军三师六团。部队南下受挫后,带领余部到海陆丰,当选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同年6月165438+10月,赴北江组织农民武装,组建清原红军独立团。同年参加5438年6月+2月广州起义,于5438+0928年6月初赴北江领导武装起义时,在清远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同年65438+10月26日壮烈牺牲。周其坚是我党的优秀党员,大革命时期广东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出生在广宁县的一个教师家庭。在我的童年,因为家里穷,我没有上学。我总是在家参加农业活动,和贫困农民朝夕相处,熟悉他们的疾苦。他的父亲是一所私立学校的老师,有时教他读书写字。十五岁时,他开始在高等小学学习。l918年秋,周启建去了广州,考上了广东A工业学校染织系。当时祖国正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激发了周其坚的爱国热情。他忧国忧民,经常与进步同学谈论时局,批判北洋军阀的腐败无能,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试图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当初他信奉“实业救国”论,认为只要发展民族工业,国家就能富强,民族就能免于危亡。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周其坚、阮小仙、刘二松、张等人积极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组织学生会。周启建当选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他们本着读书救国、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向社会各界开展宣传活动。爱国运动的迅速发展鼓舞了广大群众。周其坚则坚定而勇敢地驳斥了“广东学联”中一些试图取消爱国运动的领导人的错误主张,指出他们的行动不是热血青年的所作所为。以“读书救国,读书救国”为宗旨,他和阮小贤还成立了“广东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组织,周其坚当选为副会长,继续领导学生运动。“中国上海学联”多次组织学生罢课示威,联系工人、商人反对军阀政府的汉奸罪行和奸商贩卖日货的活动,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随着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周其坚更加积极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总结斗争经验。他和进步的同学们一起“讨论近代思潮,古今中外,更是天经地义,乐此不疲。“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初步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开始在劳动人民中走。1920,当晚组织同学参加广州工人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暨元宵节。他还经常为《广东群报》撰写和推荐文章,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工人和劳动群众说话。革命群众运动的锻炼和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使周其坚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后不久,他加入了中国* * *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此后,他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努力奋斗。他参加了党组织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始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问题。他利用假期在工农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动同学采取罢课等斗争形式,对推行封建教育制度、侵吞公款的A类工业学校校长高仑展开斗争,打击顽固保守势力。同时,他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新学生社团的成立出谋划策,开始从政治上和组织上进行改造社会的斗争。经过一系列的挣扎,周启建在同学中的威信与日俱增,大家都夸他是“道德知识超越朋友”的优秀学生。1922年秋,周启建拒绝了哥哥办织布厂的要求,放弃了个人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听从党的指示,到中国工会书记处广东支部工作,参与创办了爱群通讯社。他经常深入工人中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工人运动,讲述革命道理,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参加革命。他曾在广州、番禺、东莞等地发动石油工人罢工,与资本家和反动商业集团针锋相对,取得胜利,迫使资本家答应增加工资,赔偿工人经济损失。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从1924年春开始,周其坚遵照党的指示,利用国家与国家合作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开展农民运动。他首先率领一支由* * * *产生的党员中的30多名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队伍到广宁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成立农民军,建立党组织,开展减租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地主武装,使广宁成为全省较发达的县之一。中共中央机关报《指南》曾刊登蔡和森介绍广宁农民运动的文章,称赞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925年5月,周启建在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农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后担任省农会西江办事处主任。他和办事处其他领导魏、陈君权等一起,根据西江十四县的实际情况,执行党的指示和各省农会的决议,整顿、巩固和扩大农会,领导农民进行各项斗争,特别是在阻击军阀刘(镇环)、杨(西民)的败兵,配合叶挺独立团击退数千武装反动地主的进攻等方面,表现突出。这个地区的农民运动很快进入了繁荣时期。截至1926年4月底,西江地区共有农会会员11万人。北伐前夕,为加强北江地区工作,支持北伐军队胜利进军,党派周启建担任省农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任驻北江办事处主任。他坚决依靠群众,自下而上改组改造不纯的曲江县农会,参与创办北江农军学校,为各级农会和农军组织培养骨干成员近300人,加速了该地区农民运动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军队。在此期间,周其坚还担任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讲授“广宁曲江、高要的农业运动情况”,介绍他领导西江、北江地区农民运动的经验。他撰写了《广宁农民抗地主的故事》一书,详细描述了广宁农民英勇抗地主的感人场面和农业运动的迅速发展,总结了党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经验。这是一部反映我党早期领导农民运动经验的专著。毛泽东把它和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八种有关广东农民运动的材料编成《农民问题丛书》,推荐给全国农民运动干部学习,并给予高度评价。周其坚在农民运动中与广大农民结下了深厚的阶级友谊,与贫农同甘共苦。他经常爬山涉水,深入农民家中访贫问苦,与农民谈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主张,讲解农会章程,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引导农民参加革命斗争。他工作细致入微,认真负责,关心农民疾苦。有一次,他带领一批干部下乡办案。当时是隆冬,看到农民缺棉被和御寒衣物,他很难过。他为农民担忧。除了尽力帮助贫困农民就地解决御寒衣物,他还立即给省农会打电报,要求他们尽快将工人捐赠的棉被运送到农民手中。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广州制造反革命哗变后,周其坚接受党的重托,冒着严重的白色恐怖,到清苑县等地传达广东区委关于武装暴动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指示,将原县农会改组扩大为“非常特委”,召集和训练农业军,然后带领地方农业军到韶关,与北江一起,它的向导带领北江工农革命军离开广东,进入湖南。几经周折,于6月中旬抵达武汉。戚健等领导工农革命军战士参加武汉各革命团体举行的集会等革命活动,积极支持湖北工农运动。吉剑在湖北省农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生,一条是死。革命是一种生活方式,不革命是死路一条。农民应该不分地域界限,团结全国进行革命。7月底,吉剑等人遵照党的指示,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南昌,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做出了积极贡献。不久,起义部队离开南昌南下,周启建也随军前往潮汕。然后在群众的掩护下转移到香港。在香港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工作,负责安排留在香港的革命同志潜回广州等县,集结,坚持斗争,准备参加广州起义。65438年10月中旬,当选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后来回到广州,积极参与广州起义的筹备工作。他在省委主办的《红旗半月刊》上发表了对北江农民军远征的回顾,总结了工农革命军斗争的经验教训,勾画了工农革命军的战斗历程,热情赞扬了他们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号召全省工农群众团结起来,继续斗争。广州起义失败后,周其坚迁居清远,继续革命斗争。在此期间,他秘密前往广州进行筹款等革命活动。那时,他住在清远农民余金华的家里。后来被当地反动地主发现,通知了敌人,于是不幸被捕。残忍的敌人试图首先杀死余金华以动摇他的意志,但周其坚非常生气,他死了。反动派把他关进监狱,惨无人道地折磨他,竭力恐吓和诱导他。他始终立场坚定,忠诚不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年2月,反动派秘密杀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