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哪个朝代?
清末到民国是“去东方化”。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灾荒,但清政府仍禁止通关。数以千计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冲进”关东,这就是“冲关”的由来。清末,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清朝1860年关东部分禁绝灾荒,1897年全面禁绝。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万。
民国时期(1912—1949)“闯关东”风起云涌,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学》,张·)。民国38年,山东人到关东的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8万人,总数超过654.38+08.3万,约占总人口(3700万)的一半。
全国解放后,渡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全国人口5.4亿(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的东北总人口(4000万)的17%。因此,它可以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口流动之一,也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因此,关东汉族居民的祖先大多属于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山西等省(虽然解放后有不少南方建设者迁居东北参与开发东北,但这并不属于《西游记》的范围)。
东去规模之所以大,主要是因为当时人口基数大。全国人口约5亿。
在其他大的人口流动中,由于人口基数太小,人口不会太多。
比如西晋的永嘉杜南,在东汉鼎盛之前,全国人口只有5000万。三国之乱后,西晋全国人口只有3500万,比3700多万人口还少。700年前的唐朝,人口在5000左右,唐末人口迁徙不会超过654.38+0万。南宋初年人口约5650万(《中国人口史》),杜南人口不算多。明初还有洪武永乐移民,只有1万人。
考虑到古代交通不便,只有家境相对宽裕的家庭南迁,人口也不会太多,所以无疑是最大的一个。
目前,春运高峰中的人口迁移轻松超过1亿(2015年,春运高峰发送游客量预计超过28亿)。主要原因不是别的。一是人口基数大,二是交通方便,三是人们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