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争议边界是什么?

(1)印度军队入侵了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大片印度领土。尼赫鲁总理在1950印度人民院发表演讲时说:“不管有没有地图,麦克马洪线都是我们确定的边界。”

尼赫鲁的态度极其令人愤慨。他不仅否认中印边界从未划定的基本事实,而且无视印度自己出版的地图。

尼赫鲁处理边界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印度军队推进到哪里,哪里就有印度的国界。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印军在* * * *和平解放前后全面向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推进,至1954,占领了中印边界传统习俗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印度领土。

1954年,印度* * *在这片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公然设立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并建立基层政权加强控制。

为了掩人耳目,印度* * *修改官方地图,在1954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图上,首次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标注为“划定”在中印边界东段,抹去了自1935出版“麦克马洪线”以来一直标注的“边界未划定”字样,企图以此作为侵占中国领土并非法侵占的依据。

1955年4月6日,印度* * *在一份文件中表示,今后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和“边界线”等术语,并立即将“麦克马洪线”一词替换为“东北边界”一词。

(2)印度占领的中印边界中段四个争议地区是指中国阿里地区与印度旁遮普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的边界。

北起中印边界西段终点6795高地,南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的强拉山口(里普列克山口),全长约450公里。

中界有喜马拉雅山脉穿过,有19路通往外山口。

其中,石布奇、马纳(卓尼)、尼迪、昆里宾利、达马、里普列克(强拉)等6个山口是中印贸易协定为两国商务旅行开辟的山口。

至于中段的边界,和东段、西段一样,中印之间没有任何条约或协议,也从未划定过。

但双方根据历史演变的管理范围,形成了传统的习惯线。

从西段终点开始,沿帕里河朱瓦运河为一面,斯皮蒂河其他支流为另一面的分水岭向南,经过这个分水岭上的6226高地,在朱瓦运河与斯皮蒂河汇合处以西几公里处与斯皮蒂河汇合,再沿斯皮蒂河走到这条河与帕里河的交汇处。

在帕里河与斯皮提河交汇处,边界经过6791高地,沿寇山南,石埠旗山口南,经过5642高地、塔布龙山口、古木郎山口。

边境在洋葱沙以西跨过甲扎岗嘎河,然后向东穿过马纳山口。

从Mana Pass到Kamet Pass,过了Kamet山之后,边界沿着山脉走向。

在Uge、Shanzha和Labudi地区,边界沿着三个地区南部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穿过Nidi山口南部的mazzola,穿过Uzara运河南部,到达Kunlibinli山口西南的Uzara。

边界从乌扎拉起,一面沿着香泉河支流和马普切河的分水岭,另一面沿着杜利干加河和卡利河,经过达马关,止于里普列克关附近的中印尼三国交界处。

这一传统习俗路线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两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可。

传统习俗线两侧的边民世代和睦相处,在贸易、宗教、探亲访友等方面形成了传统的友好往来。

多年来,阿里的* *用当地的产品换取印度和尼泊尔的食物。[印]卡·吉普塔:《中国边界秘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第62页。

布、茶叶等生活用品,印度边境地区非常需要阿里人生产的盐、羊毛等原料。

边民之间的这种易货贸易由来已久。

为了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中印两国在《中印贸易运输协定》中规定,阿里地区的普兰、姜叶马加尔果、姜叶马卡拉、那不拉、然木如、博林三多、董布让、尚格吉、嘎达克、扎西岗为10。

独立后,印度继承了英帝国主义的衣钵,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

中段占领了中国的居瓦、曲让一带,石埠旗关以西一带,桑、丛沙、博林一带,乌热、冉冲、拉邦迪一带(即香扎、拉邦迪),领土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

除了桑沙和洋葱沙较早被英国占领外,其余地区都是在中印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于1954年签订《中印贸易运输协定》后被印度占领或侵略的。

根据传统习俗线的具体走向,这四个因认识不同而形成的所谓争议地区,都在传统习俗线的中国一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被印度侵占的博林三多是中国* * *在阿里地区开设的1954中印协议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10贸易市场之一。

它和其他九个市场是应印度代表兼印度大使莱·文佳先生在谈判第一次会议上的要求开放的。

但柏林三多在1954的协议签订后不久就被印度占领了。

印度对中印边界中段印度领土的入侵随着其领土扩张而不断升级。

新中国成立前,中段印军一般不派兵在边境地区设置检查站。

1950年中国人迁都阿里后,印度加强了对边境的军事控制,如修建更多的道路和机场,派驻军警,设置边卡等。

后来,印军接管了中西部地段的全线防线,在边境地区增加正规军,扩充地方武装,加强战备。

到1959年底,在中国中部边境地区设立了两个防区和33个据点,兵力增至5600余人。

旁遮普和喜马偕尔邦由正规军设防,10点,兵力4000余人。

在北方邦,武警第九营有超过1000名士兵和23个军事据点。

长期以来,印度当局依靠其优势兵力,以先发制人的方式逐步占领了上述四个地区。

在Juwa和Qurang地区:Juwa和Qurang地区在中国,传统习俗线以北。

1954年,印度官方图标划界,区域划分为印度,引发争议。

早在17世纪中叶,居瓦和曲让地区就被五世喇嘛定义为扎西岗的朱巴扎仓管辖的领土。

扎西岗的朱巴扎仓库一直归这一带管辖,征收级差税,直到1958才因为这一带被印度占领而被迫中断。

6月2日,1958,印军进入朱瓦和曲朗,在曲朗设卡修理房屋,从而占领了该地区。

石布奇山口以西:石布奇是中国札达县的一个村庄。

从石埠旗往西5公里到石埠旗山口,路很宽,过去是商旅往来,是阿里地区重要的门户之一。

石埠旗关隘的传统习俗线是关隘以西的火布桑河。

“活无桑葚”的意思是“洗”,意思是印度人来中国喝三三河的水就可以吃牛肉了。中国* * *去印度喝三口可食用的马肉。

火布桑河与山口之间的草原水草丰美,一直属于中国石埠旗村的放牧地。

从1954开始,印度地图将这一段边界改为通过石卜奇山口,并标记为划界,形成争议地区。

1954年7月,印军在拉容山顶刻下“印度斯坦-* * *”字样,企图将传统习惯边界线移至霍布桑河以东6.5公里处。

1955期间,印度军队不断在拉琼玛山顶巡逻,阻止中国石埠旗村民翻山砍柴割草。

1956年,中国边防当局在普奇设立了一个边防检查站,在拉琼玛巡逻的印度军队立即撤到霍布桑河以西。

1957年3月,印军在中国霍布桑以东约4-5公里的曲彬代让修建了两座房屋,并在通往南加的山腰公路沿线修建了两座碉堡。

同年5月,印度军队悍然在拉琼玛山顶升起印度国旗,公然宣称中印以拉琼玛山顶为国界。

在中国边防部门多次严厉打击后,印度军队于当年6月165438+10月撤离。

1958年4月,印度军队再次入侵拉琼玛山顶,在那里修建了6座兵营。

并派兵进入曲彬岱让,从此占领了该地区。

桑桑、丛沙、博林地区:桑桑、丛沙、博林地区是指桑久拉山口西南,贡贡桑巴以东,甲扎岗嘎河及其支流经过的地方。

桑葚和葱沙分别位于甲扎岗嘎河南北两岸,相距25公里;波林三多位于托林西南,岔路口,是1954年中印贸易协定开放的市场之一。

该段边界的传统习俗线位于贡桑布(桥),从丛沙以西过甲扎岗嘎河,再到东经马纳关,长约100公里。

1954的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入印度,形成争议地区。

桑、洋葱沙、博林三多都是札达县所辖,居民都是藏族。他们一直向中国的前扎布兰宗缴纳差别税。

1919年3月,英国授意印度真日本邦派越南贡桑巴侵占中国领土,在桑九拉关、翁沙附近立有真日本字纪念碑,并做了国界标志。

1920年6月(藏历5月7日或8日),英属印度真州派员到桑沙、洋葱沙非法勘测土地、筑路建房。

1926、1932年,原地方* * *与当时的英印殖民* * *在这条边界上举行谈判,英帝国主义试图将边界推进到桑九拉山口,但地方* * *坚持以共工桑巴为界,谈判无果。

人民解放阿里后,印度开始武力入侵该地区。

1950年中国人民进军阿里前夕,印军以1连进驻共工桑巴以西的布查尔。

1952年5月,印军入侵翁沙,巡桑。

当时,前扎布兰宗曾亲自前往翁沙与印军谈判,但无果。

1955年,印军占领柏林三多。

在威热、兰冲、拉布迪地区:威热、兰冲、拉布迪地区均属中国大巴宗(现已撤至札达县)管辖。

其中,吴歌位于大巴宗正南以东约60公里的峡谷中,是天然的夏季牧场;冉冲位于乌热正西北部;拉布迪地区是香扎、竹碧中、拉布迪的总称。

这一段边境,传统习俗线从卡美特山沿乌明河北岸分水岭向东南至卡巴沙,经马佐拉、古马拉和* * *尔山口向东南至乌扎拉,长约65公里。

从1954开始,印度地图将该地区划分为印度领土,引发争议。

1954年6月,印度派武装人员越过古马拉山口占领Uge。

对此,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于7月18日和8月13日向印度外交部递交了两份备忘录,要求其表明态度,并命令其军队立即撤离。

8月27日,印度外交部向中国驻印度大使发出口头照会,声称Uge是印度领土,否认印度军队入侵Uge的事实。

后来由于冬季气候恶劣,物资供应困难,印度武装人员被迫于9月19撤回印度。

1955年,中国边防部队进驻Uge。

同年6月,印度军队越过古马拉山口入侵维吾尔,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双方对峙的紧张状态。

印军入侵后,因古马拉大雪封山,于9月15日撤出马佐拉山。

1956年,中印就乌兹别克斯坦互不驻军问题达成一致。

根据协议,中国边防部队撤出Uge地区,再也没有进入。

但印方在同年6月派兵入侵维吾尔族。

自此,乌鲁木齐问题成为中间边界问题中的一个热点。

从65438年到0958年,中国和印度就乌兹别克斯坦问题进行了谈判,但没有结果。

到2003年9月,两国仅在乌鲁木齐问题上的通信就多达18封。

1955年,印军越界至香扎、拉邦迪进行测绘。

1956年7月,印度军队入侵香扎、拉邦迪,后逐渐占领该地区。

1955之后,印度* * *开始修建从翁沙到舒阿拉山口的乡村公路,并修建房屋。后来逐渐占领了清冲地区。

从上面可以看出,印度* * *在50年代中国边防军不稳定,没有完全控制边界的情况下,侵占了中印边界中段,占领了这块领土,并逐渐侵占了中国的领土,从而造成了边界领土争端的既成事实。

中国* * *高度重视中印友谊,谨慎处理边界争端。

1955年中国乌热领土首次出现武装对抗时,中国主动提出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根据协议命令中国边防部队撤离乌热地区。

针对印度侵占中国的居瓦、曲让、石布其山口、桑、翁沙、博林三多、香扎、拉邦迪等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听从上级指示,没有武力解除其武装,也没有强迫其武装人员退出。

对于侵入中国边防哨所防区的印度武装人员,中国边防部队总是先劝说其放弃越轨行为,在拒绝劝说的情况下才解除其武装;边防部队除了遭到武装部队袭击时,不首先使用武力。

正是由于中国采取的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局势的升级和武装冲突的发生。

在军事入侵的同时,印度当局竭力在阿里地区开展情报间谍活动。

1954年,一名印度间谍白生生以做生意为名,在中国境内搜集有关阿里驻军的装备、香号、训练、补给等军事情报,深入普兰县拍摄照片,绘制军事态势图。他立即被中国抓获并驱逐出境。

(3)印度军队侵入中印边界西段三个争议地区西部边界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两部分,即新疆段和* * *阿里段。

新疆和拉达克(新疆段)的传统习俗线路都是沿着喀喇昆仑山。

即从喀喇昆仑山口出发,沿叶尔羌河支流和夏尔克河分水岭向东,再沿山脉向东南,跨过赤恰普河,经过6845高地和6598高地;从6598高地出发,沿山脉向南,过加洛万河,过6556高地,沿空朗常波河与其支流长隆河的分水岭过长隆河,再沿山脉向东南,到达空卡山口。

* * *和拉达克传统习俗线(* * *阿里段)从孔卡山口开始,转向西南沿山而行,经过西隆格陈强漠河和巴尔马河的交汇处,再上山,经过塔格马特山,沿陈强漠河山而行,越过6107高地,下山至艾尼关,从艾尼关向南,下山至665438。然后向东南至龙居山,跨过桑格藏布河(印度河),沿科尤里龙帕河东南与汗河以南的分水岭至斯诺乌山,再经帕里河至* * *阿里地区、印度旁遮普邦和拉达克的交界处。

所有的西部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地区一直在中国管辖之下。

印度独立后,于1954年修订地图,将中国的孔卡山口、铁龙潭、奇台达坂、大红流滩、阿格拉山口、麦占那马(尼格的祖先)、班公洛和巴里加斯包括在内,总面积约33000平方公里,从而形成阿克赛钦、班公湖和巴里加斯三个争议地区。

为了扩张领土,印度军警在50年代频繁入侵中国西部地区,逐渐侵占中国大片土地,直到60年代初,在中国设立了40多个入侵据点。

巴里加斯地区:巴里加斯地区位于传统习俗线的中国一侧,包括基古那鲁河、乌木隆、迭木乔(滇角)和果洛,面积约1.900平方公里。

巴里加斯一直属于中国。自古以来,中国的牧民一直在传统习俗线中国一侧的卓普河西岸的牧场和温泉中放牧。印度斯皮蒂人在这里放牧要交草钱。

巴里加斯的“神山”地区至今仍有中国扎西岗寺之地,被点胶白龙耕种,从未间断。

*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沿传统习俗线巡逻;1954在电角设立边防检查站,后撤至扎西岗地区。

1955年5月,印度军队占领巴里加斯。

65438+10月4日,中国边境工作组抵达巴里加斯。

那年印度军队撤退了。

1956年,印军在巴里加斯以南的卓普河西岸设立哨所,与中国驻巴里加边防支队隔着卓普河相望,相距约650米。6月,印度士兵约扎·西穆尔变相侵入中国边防支队驻地活动,被驱逐出境。

同年,印军在卡赫拉赫(电角拉赫)南麓修建了7座兵营。

上述入侵的印度军队于同年撤出。

1957 10年6月中旬,印军在巴里加斯设置常年卡,开始常年占领巴里加斯。

从1956年到8月1960年,印度军队入侵巴里加斯达14次,占领中国领土约450平方公里。

他们在中国领土上设立关卡,刺探军情,破坏中国边民生产,为所欲为。

他们还试图以巴里加斯为基地,逐步将中国的整个巴里加斯地区纳入他们的控制之下。

班公湖地区:班公湖地区包括羌陈墨、羌巴马、额依、斯潘古尔,面积约3950平方公里。

班公湖地区一直属于中国管辖。

* * *来自阿日图县多玛、乌江、热角,一直在这里生活工作。

* * *和平解放后,中国边防部队于20世纪50年代初进入该地区镇压土匪和进行调查。

1959年,中国* * *先后在聂格祖、库尔纳克堡、斯潘古尔设立民政检查站。

中国边防部队定期沿着传统的海关线巡逻。

1959年7月28日,中国阿里边境调查队一行16人在班公湖地区普尔楚那附近的赤雀尖山作业时,两名印军越界埋伏在北山山脚,5人逼近调查队。

结果7名印军除1仓惶逃窜外,6名被俘。

领队是排长兼指导员上尉·由尼·拉尔。

库尼拉尔等6人被俘后,印度于7月30日致函中国驻印度大使馆,要求中国释放这6名被扣押的印度侦察兵,并谎称班公湖地区是印度领土。

8月6日,中国外交部对印度大使馆进行了第二次审视:中国* * *已指示边防部队在最短时间内驱逐上述非法入侵中国的印度武装人员及其武器和其他装备。

8月18日,中国边防当局驱逐了6名携带武器装备的印度囚犯。

1959和1960两次印军不仅在班公湖地区非法越界,还不断在中国挑起事端。

1959年9月23日,中国101测量队在魔多附近测绘地图时,印军驾驶一辆轻型装甲车,后面跟着10多名荷枪实弹的步兵,气势汹汹地越过魔多界碑,入侵中国约500米,企图活捉中国测绘人员。

为避免武装冲突,中国测绘队员在边防支队的掩护下自愿撤离。

1960 10 10月9日,8名印度士兵分乘两辆吉普车通过莫尔多海峡越过边界400米,观察中国境内的班戈洛卡驻地。当他们返回时,他们开枪挑衅。

在阿克赛钦地区:阿克赛钦地区是中印边界西部和中部最大的争议地区,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阿克赛钦地区虽然大部分是沙漠,人烟稀少,但南接阿里,北接新疆,西接印控克什米尔,地势较高,是新疆与西藏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危险。

正因为如此,英帝国主义一直对阿克赛钦垂涎三尺,并制定各种计划吞并这一地区。

1954年,印度新官方地图将边界从阿富汗拉回喀喇昆仑山口,使其大致沿着喀喇昆仑山主脉,从而放弃了约翰逊和阿尔达在这一地区推进的想法。

但喀喇昆仑山口以东,新地图上的边界线又向北转,大体回到了约翰逊-阿尔达线,包括印度的阿克赛钦,从而形成了争议。

从65438年到0956年,中国开始修建新藏公路,这条公路穿过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阿克赛钦。

这一消息让印度当局感到“惊讶”,于是迫不及待地派印军进入中国,进行侦察、测量、树标等各种非法活动。

9月9日,1958,中藏公路执勤部队在阿吉拉甘附近抓获印军7名。

据审讯,目前仍有8名印度军人在基齐尔从事活动。

6月5438+02日,这8名印军还在帕朗卡波被中国边防巡逻部队抓获。

从审讯和缴获的材料来看,证明印军越界是由其最高军事当局直接组织的有计划的侦察活动。其任务是对1918年英国人绘制的地图进行校正,并广泛收集上述地区的地形、道路、河流、气象等重要信息。

为了在中国阿克赛钦寻找和创造他们扩张的基础,他们所到之处树立了许多新的标志,并摧毁了中国的一个天文点。

1958,10年10月22日,中国边防机关通过空卡关将所有印度俘虏和武器装备驱逐出境。

1958 65438+10月18,印度* * *向中国* * *提交备忘录,正式向中国提出阿克赛钦的领土主张。

印度* * *声称,新西藏公路经过的阿克赛钦“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并反驳称,“中国* * *在没有首先获得印度的许可,甚至没有通知印度* * *的情况下,修建了一条穿过无可争议的印度领土的公路,这令人惊讶和遗憾。”备忘录还询问中国是否收到任何关于印度巡逻队失踪的消息。

1958 165438+10月3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使馆递交了备忘录。

印度驻华使馆于10月8日165438+回复中国外交部,再次承认有一支15人的印度部队在上述地区正常巡逻,自8月底以来下落不明。

然而,它仍然声称“这一地区是在印度领土上还是在中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中方在答复中指出,印度武装人员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境内,因此被扣留。

但是,本着中印友好的精神,这些印度武装人员已经被驱逐出境。

入侵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应确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经过这次谈判,中印关于阿克赛钦归属的冲突终于公开化了。

印度* * *在一张复制的照片中说,这个地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这是印度* * *唯一一次承认存在争议,但几周后,印度* * *推翻了这一立场。

1958 12尼赫鲁在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再次谎称印度拥有阿克赛钦领土,并表示“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在中国地图上标注为属于中国)只能属于印度,这是毋庸置疑的,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任何争议。”印度不仅在中印边界的中段和西段占领印度领土,而且不断侵犯印度领空。

据不完全统计,从8月1957到2月1960,共有29架次印度和不明身份的军机入侵我国塞图拉边境地区。从1958到1960,共84架次,大部分是军机。

其企图是刺探中国边境军情,* * *,向入侵的印军空投,对新藏公路、阿克赛钦等目标进行侦察、航测、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