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皇帝犯了什么错误?
杨迪皇帝的罪行之一是修建大运河。他在河北省招募了一百多万名民工。他花了几年时间,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卓君(京),南至余杭(杭)的大运河,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贯通南北航线。大运河自建成以来,成为连接中国南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水路,每天运送数以百万计的货物和货物,千百年来造福两岸,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价值。
全长5000多里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工程之一。它和长城一样,是中国人民人工建造的奇迹,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其意义远远大于长城。宏观上,大运河连接了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和江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两大流域的文明逐步融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内部的凝聚力,为巩固和加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团结意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杨迪修建大运河给当时的河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但它却造福了几千代人。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后人很少能与之相比,可谓弊在当下,功在千秋。运河修好后,在随后的几百年里有效地分流了黄河的洪水。直到宋朝大洪水,这千里隋堤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皮日休,唐朝人,曾在汴水河畔住宿。看到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货船、游船交织,世界的繁荣都离不开这条河,于是他写了一首《汴河边回首往事》来评论大运河的功过。这首诗一折,传唱天下:“我为这条河而死,千里来桐柏山。”如果没有水神庙的龙船,* * *余是不会做多大的事情的。“既赞扬了大运河对后世的积极意义,又将杨迪修渠的历史功绩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评价极高。所谓“水寺龙舟事件”,是指皮日休认为杨迪修建大运河不是为了百姓的幸福,而主要是为了乘龙舟下江南的乐趣,但这是皮日休在唐婷的误导下得出的错误意见。
2.单鑫的一部分
杨迪敦促开凿大运河有三个原因,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享受。但由于李唐王朝对他的成功丑化和一些别有用心的偏颇误导,今天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大运河对后世中国的繁荣稳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也不知道这项工程在中国古代1400多年间给千百万人带来了福祉。更有甚者,他们对杨光不顾各方阻力坚持修建大运河的巨大勇气和长远眼光视而不见,反而视大运河为劳民伤财的暴君工程。事实上,在以前的朝代,有许多人诅咒杨迪皇帝。许多大运河的受益者不仅对杨迪皇帝没有丝毫的感激和钦佩,而且还把他修建大运河的初衷误解为巡游的乐趣。文人在运河上划船,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诗,一边享受大运河的便利,他们大声斥责大运河的修建者杨迪皇帝倒行逆施,不为百姓着想。
杨迪第一次登上皇位后雄心勃勃,想要有所成就。除了开疆拓土,他还希望国内长治久安。在他看来,中国之前南北分裂太久,人心涣散,国家归属感不强。只有融合南北,才能有效防止未来进一步分裂,使中国大地再次陷入内乱,为北方外族进入中原创造机会,再次上演“五乱中国”的悲剧。在杨光看来,修建大运河是整合南北最有效的方式。事实也证明,杨迪皇帝的眼光非常准确。经过几大水系的勾结,极大地增强了江南与江北的经济文化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在把中原文化带到南北的同时,也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水乡文化引入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性和* * *性,甚至对后来的国际交流也大有裨益。大运河除了迅速打破南民与北民的隔阂,还极大地提高了向任何有抵抗潜在危险的地区输送军队和补给的能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大运河建成后,北方的都城得以将南方领土完全纳入王朝的统治,这无疑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杨迪皇帝开凿运河的第二个动机是通过加强南北交通运输能力,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大幅改善民生和国力;同时我也希望“以点带面”带动运河沿线的发展,这两点后来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人类文明一直沿着河流蓬勃发展。大运河出现后,沿江几十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直接造就了扬州(包括杭州)、Xi安(包括洛阳、开封)、北京(包括天津)的出现。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这些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后续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这都要归功于大运河。北宋的汴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城内军队数十万,居民数百万,日常所需物资天文数字,只能靠汴河运输支撑。汴河是隋代开凿的通济渠。当时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六路的漕运就靠这条运河。
除了长远的眼光之外,杨迪皇帝想为后人建立一个美好的事业,还有第三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从江南向北方运输大量的粮食,以便用来征服辽东的大国高句丽。高句丽是当时大隋朝以东第二强大的邻国。它一再犯下烧杀抢掠的罪行。隋朝打败突厥并成功分裂后,高句丽成为隋朝的首要灾难,彻底征服高句丽成为隋唐时期中原帝王的必修课。早在开十八年,隋文帝就派高莹率领三十万大军东征。但由于口粮不佳,被坚城打败,30万士兵尸骨葬身荒野,回归者不到3000人。有鉴于此,杨迪在制定征服辽东的国策后,就把打通南北水运、保证军粮供应作为必要的准备。南北同时动工,历时数年,终于将长江、淮河、黄河、滹沱河、桑干水等世界河流连成一体,彻底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
杨迪实施大运河工程的主要动机有三个,最终都实现了。大运河确实让后人受益,但为中国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杨光,最终却毁于一旦,被后人唾骂了几千年,这是相当令人心寒的。在今天的办公室文化中,从来都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错”,住在素食馆的人逍遥自在,没有风险;相反,那些做实事的人,往往因为遮遮掩掩,做事不完美,而受到很多闲人的声讨和指责,甚至最后丢掉官职,为此受到指责,这无疑与过去达成了一种古今怪诞文化的统一。
当然,除了希望隋朝繁荣富强之外,杨光对运河进行大修并无私心。从他重视身后名字的性格来看,他大概是希望通过大运河这个被后人沿用的工程,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永恒的名字。
3.每个人都高度赞扬黄金。
杨迪皇帝在位14年。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一个勤政的君主。杨光很少呆在京都的宫殿里,更不用说专注于玩弄嫔妃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即位第三年,皇帝杨迪北巡榆林,直至突厥启民可汗大帐;第四年,出长城,游长城,直到婺源。609年,他西行到张掖,会见了许多西方国家的使节。615年,北巡长城,威慑北湖,足迹遍布西北。
杨光四处巡视不是为了观光,而是为了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从而了解国情,合理执政,不被下属所欺骗。这些巡航有的是伴随着开疆拓土,提升隋朝国威,加强国防,从政治军事上威慑周边各种势力的目的。此时的杨光雄心勃勃,目光长远,态度积极,处处显示出一种睿智的气象。细数各个朝代的国王,有几个皇帝愿意为了国家的稳定发展而煞费苦心?在那个只有木制独轮车的年代,有多少皇帝能够不畏艰险去青海、蒙古、辽东等塞外的艰苦之地?
然而,唐朝建立后,杨光勤勤恳恳四处游历的表现却遭到了新朝的刻意丑化,甚至将他的本意扭曲为性快感,进而成为他为一己之乐而浪费金钱和人民生命的铁证。遗憾的是,这种荒谬的说法现在已经成为主流言论,让大多数人信以为真。
其实这种诋毁的破绽是非常明显的。就西游张掖而言,主要是为了开辟丝绸之路,有着鲜明的开疆拓土、拓展商业的动机。能不能归结为一次游山玩水?而且西部沙漠边境环境恶劣,当时的交通也是极不变的。这根本不是一个娱乐的好地方。杨光既不疯狂也不愚蠢。他在那里玩什么?事实上,杨迪皇帝在以前的航行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他在海拔3000多米,常年气温零下的峡谷里遭遇暴风雪。士兵大部分冻死,随行官员大部分失散。杨光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心慌意乱。而615北游长城,因为之前征辽失败,所以希望鼓舞军民士气,完全是国家之心。这次旅行既艰难又危险。最终,杨光被数十万土耳其军队包围,几乎被占领。但是现在居然有人说他的巡游是为了欣赏长城外的风景。这真是一个不稳定的记录。哪个皇帝会去上游危险的边境视察?你疯了吗显然,为了败坏杨光的名声,许多人已经丢尽了脸。
细看历史,杨迪巡游各地的初衷在《资同治鉴》中可见一斑。在开凿江南运河的前一年,杨迪曾对侍郎蔡政说:“自古以来,江东的皇帝都有打猎的仪式,但江东的皇帝在宫里呆的时间长了,所以他们不和人民见面。怎么了?”蔡政回答说:“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上,这段对话让杨迪一生中许多重要行为的动机变得非常清楚。杨光不想做“深宫之王”,更不想做南朝的“亡国之王”。而是想从根本上解决前朝不能长生不老的问题,所以不厌其烦地搞了四轮狩猎,希望能遵循“天子以令诸侯”的古训,更好。
4.累积的碎骨
杨迪修建大运河并不是因为他想游览江南,而是在运河修好后,他确实沿着运河乘船巡游了江都两次,沿途招募了数千艘船只,使用了数千个跟踪器。规模宏大。这两次节俭的运河航行后来证明他浪费了金钱和人力。据此,攻击他的人指责他游弋江南纯粹是为了取乐,一些无良学者甚至提出了另一个更加荒谬的观点:杨迪皇帝大修运河只是为了去江南取乐,因为只有走水路才能避免车商的疲劳。
事实上,杨迪皇帝巡游江南运河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沿途检阅运河工程,观察周边城镇的崛起,并制定配套建设计划,可谓忧国忧民,颇有担当。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把他游江南的动机曲解为贪图享乐,实在是罔顾事实的恶毒诽谤。登基之初,杨光游历了西域、蒙古和辽东,跋涉于炎热的沙漠和寒冷的戈壁。他对艰苦的旅程有过丝毫的恐惧吗?从杨光前半生的所作所为来看,很明显他根本不是那种把享乐放在第一位的皇帝。他的长城之行大多是偏僻孤立的不毛之地,环境艰苦,与贪欲享乐无关。如果杨光环游世界只是为了好玩,他怎么会不明白去江南比待在堡垒里好得多呢?
事实上,大多数谴责杨迪修建大运河的人并不知道,修建大运河的始作俑者其实并不是杨光,而是隋文帝,这位一向以勤政爱民著称的文帝。杨迪皇帝只是继承并发扬了他父亲的遗志。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监督修建长约150公里的广通运河。但史书上并没有人指责他对人民没有同情心,浪费钱财,只是称赞他治理有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杨光实施大运河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正确决策。
当然,杨迪不仅继承了他父亲的雄心,而且非常重视大运河的长远意义。隋文帝执政时,建国时间不长,以休养生息为主,运河建设规模不大;杨光继承了富庶的隋朝后,觉得国力足以承受,于是扩大了工程规模。有人认为修建大运河是一件好事,但杨光不顾现实,急功近利,导致人民负担沉重,最后把一个好项目变成了一个坏政府,导致人民苦不堪言...这种观点其实有失偏颇。杨光确实是一个不关心人民的皇帝,而且为了早日征辽,他确实要求加快进度,这给在河北招募的文职人员带来了压力,许多文职人员因疲劳和疾病而死亡。但大运河工程引起的骚动程度远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么严重,影响的也只是一两个省的百姓。百姓的徭役确实增加了负担,但绝不是想象中的苛刻残酷。比起高句丽三次征百万,远征千里,沿途尸骨无数。扰民的程度只是一个零头。当然,当时大隋朝的灭亡和运河建设有关系,但绝对不是核心因素。
大运河之所以被盛传浪费民财,被后世很多人误认为是导致隋朝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李唐王朝刻意丑化这种为民所不齿的道德政策,通过夸大扰民程度来丑化杨光。事实上,杨光决定开凿运河时对形势的判断并没有错。当时的大隋朝虽然根基虚浮,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但国力足以轻松支撑大运河工程。如果杨迪皇帝不征高句丽,或者征辽首战告捷,仅仅是大运河工程根本不会动摇大隋的根基,建成后很快就会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使大隋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样看来,隋朝就算最后死于门阀隐患,也是好几代之后的事了。此时,杨光早已家喻户晓。由于修建运河的巨大贡献和武功出众,被后人誉为千年一出的绝世君主。毕竟历朝历代都只是最后一个丑化前朝的君主。如果不是第一次征辽失败,如果大隋朝没有因此灭亡,那么很可能成为历史上千古一帝,大运河也将成为他的骄人业绩。
然而,最终福泽万民的大运河工程没能给杨光带来好名声,反而成了败坏他名声的罪名。这种不公正的历史判断,主要源于后人对他修建运河动机的刻意扭曲。指责他在修建运河时急功近利,不为百姓着想,夸大了民众的压力,但也不算太离谱。但在一些野史和评书中,他甚至承袭了初唐对杨光的诋毁,赤裸裸地诽谤他,说他因为梦见江南的琼花,急着下江南观看,而不顾江山和百姓的死活大修运河。还有人说他贪财好色,想去江南选美;有些人甚至不遗余力地绞尽脑汁编造事情,说的话荒诞不经。他们实际上把修建运河的原因归结为为什么“江南寻宝”、“江南炫耀武力”、“挖掘王者精神”都是毫无逻辑、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总之,我竭力把杨光塑造成一个自私、恶毒、残忍的国王,他不惜代价和金钱去毁坏无数人的家园,只是为了自己一路上的舒适和享乐。
事实上,这些谬论有明显的缺陷。乍一看,新王朝的胜利者在掌控了话语权之后,对前朝皇帝进行了诋毁。今天的人们稍加思考就能理解,
杨迪挖掘大运河的动机被归结为缺乏游江南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如果杨光修建大运河只是为了欣赏江都的琼花,那么只能修建通往江都的那一段。为什么要把南北运河一起开挖,设立一个修建几条运河的方案?而且,这种“娱乐论”也不符合杨光的性格。大运河的意义如此深远。杨光也是一个有着如此虚荣心和良好声誉的皇帝,他一心想成为著名的英国皇帝。他说,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流传后世,他不顾人民的负担,坚持进行大运河工程,符合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说他修建运河是为了娱乐,是低估了杨光的雄心和气度。
中国的历史评论并不客观,他的私人游记也比杨光丰富得多,但很少有人批评他。然而,以国家和人民为主要动机的杨迪皇帝却被骂得体无完肤。造成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杨光死了,而李鸿的后代继续统治中国,操纵话语权。“如果你想加重你的罪行,为什么不说出来?”当掌握历史书写权的人想要丑化一个人的时候,不管他是谁,对国家和人民有什么贡献,都很容易把他塑造成社会渣滓。即使这个人做了更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的动机也可以被曲解为“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事实上,大运河建成后,成千上万的人享受了它的便利和舒适,杨光只是其中之一。既然有方便的方式,自然去江南就要好好利用。难道杨迪皇帝只有放弃方便舒适的水路和沿途的考察,由陆路去江南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吗?
事实上,杨光除了考察运河两岸,了解江南风光和民情之外,并没有游览江南的乐趣。但即使有,也只是附带因素。爱迪生也用自己发明的电灯泡照明。是不是也应该把他这个发明的动机归结为方便自己点灯?现在人们无限夸大杨光游江南动机中娱乐性的比重,甚至将其归结为主要动机,这是毫无根据的。毫无疑问,他们试图概括和歪曲历史。杨光南巡虽然规模宏大,浪费人民钱财,但这只是因为他贪图虚荣,铺张浪费,排场大。所以,贸然把他修运河、游江南的动机从为国为民贬低为贪图个人享受,进而丑化他整天只想着淫荡和玩乐的人渣形象,太不公平了。而这种“成功”对“失败”很恶毒却又极其成功,让作者不寒而栗。
5.为别人结婚
没有秦长城,就没有汉朝的繁荣。在秦长城的对冲下,汉朝迅速完成了农业文明的升级,国力大增。最终在漠北击败匈奴,为汉民族获得了远东大陆的话语权,扩大了基本的生存空间。
没有隋运河,就没有唐朝的繁荣。唐朝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杨迪皇帝开辟的大运河的传承,使江南的财富和粮食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运往黄河流域,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唐朝能够同时向远东大陆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派出两支世界级的远征军团,进而以军事胜利攫取了大量的国家利益。
可以说,正是这项隋朝浪费人钱财的大运河工程,为唐朝帝国在世界上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世界上常有的事。可惜的是,大唐这个“后人”恬不知耻地把功劳全揽了,对“前辈”大隋的努力和准备视而不见,反而极力夸大人民的残酷和浪费人民钱财的残酷。他的意图真是卑鄙到了极点。
十,要怪。
杨光,隋朝的杨迪皇帝,他的一生当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也曾经展现出一代英主和千古贤明君主的气度。但由于门阀制度的束缚和自身人格的缺陷,在执政后期,他竟然走上了昏庸之路,让无数曾经敬仰他的臣民大失所望。虽然大隋朝的最终覆灭是无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只归咎于炀帝一人,但杨光作为帝国的最高决策者,显然对大隋朝的亡国和战争中人民的流离失所负有责任,尸骨遍地,无疑应负相应的领导责任。
十一、铺张浪费
杨光喜欢摆架子,爱面子,搞排场。他是一个奢侈、奢侈、奢侈的皇帝。大隋朝连续三次伐高句丽失败,早已威信扫地。但此时此刻,他仍然不知道如何善待人民。而是听一些学者的话,修建宫殿以示和平。气势恢宏的关文殿刚建成,就修建了义鸾殿,随后又修建了南宫,16座,极尽奢华。修建任贤宫时,杨光派人到长江以南、武陵以北大力收集奇料奇石,命各地贡献植物、花卉、水果、珍禽异兽。杨玄感放火的龙船经过整修,比原来的更宏伟了。同样在杜东西郊,修建西苑,方圆200里,耗资极大。
当然,在历代君主中,像杨光这样建造宫殿的人比比皆是,但杨光并不孤单。虽然杨光很奢侈,但他在皇帝中只是中等水平。指责他铺张浪费,而忽视其他更铺张浪费的国王,是不公平的。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绝不是一个节俭的君王。他大修宫殿,用金玉装饰,花了很多钱。私人建造的宫殿的数量和规模是杨迪的好几倍。然而,李世民是幸运的。他攫取的新帝国生机勃勃。建宫之时,天下太平,无推逆之忧。然而,如果杨光在天下大乱后仍不改其奢靡之风,他必然会失去对形势的判断。此外,李世民还努力塑造爱民为民的形象,所以他经常在谏官的建议下克制自己浪费人和金钱的行为,所以总体来说,他的生活奢侈程度仍略逊于杨迪。
十二、不关心人民
杨光生性贪图虚荣。每当其他国家的人来朝拜,他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于是,他亲自探察了丝绸之路后,便急忙邀请长城的胡人到中原游览。为了在周边国家和部落面前炫耀隋朝的繁荣,他还下令西域商人经过的郡县都要热情好客,沿途吃住免费,饭馆酒楼不准收一分钱,让沿途百姓很不舒服。公元610年正月,杨光在洛阳上演百戏,迎接前来朝贡的西域商贾。这场奢侈的庆典持续了一个月,花费了无数美元。为了向外国人炫耀他的财富,杨光命令洛阳所有的商店都用窗帘装饰,并用彩色丝绸包裹在树上。结果西域人看了之后觉得不解:“中国也有穷人,衣不遮体。怎么能用这东西绑树?”
大隋朝与西域商人的贸易本该是互惠互利的,但杨迪皇帝所做的却是亏本买卖,让西域商人免费吃住,并在他们离开时给予大量的奖励,以巨大的国家财富换取他们慷慨的名声。最后赚够了,亏了。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朝贡贸易。小国来朝拜,从中国得到了大量的金珠和急需的物资,而中原的皇帝得到了各国来朝鲜的荣耀。
杨光的朝贡贸易使国家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丝绸之路开通后,本来应该给人民带来巨大的好处,但短期内却给人民带来了负担。尽管由文帝移交给杨迪的大隋朝自称富有,但它只是在国家储备方面富有。不像文景时期,富贵不固。即使在高句丽三次输入之前,隋朝的贫富差距就已经很大了,底层人民非常贫穷,缺衣少食。因此,杨光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学武功,对人民慷慨大方的做法让人感到不舒服。
牺牲自己人民的利益来赢得一些外人的称赞,充分暴露了杨光不关心人民的特点。他是一个有魄力有前途的君主,但绝不是一个同情百姓疾苦的皇帝。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也是隋末混乱的重要根源之一。正是因为杨广胜任性,不在乎人民的性格,才会为所欲为,不顾人民是否能承受,其他庙堂官员高高在上,不在乎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隋庭的征积,终于把无数老实人推了回去。杨迪三次下辽,先后征调民夫三百多万,许多人累死在路边。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都缺少男人,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妇女和老人来从事生产。高句丽战败后,在国力恢复之前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辽战,击退了无数人。一个关心人民生活的皇帝不会像杨光那样急躁。李世民远征辽东两次失败,李治即位后一时无法灭掉高句丽。不过,李世民和李志比杨广江强的地方在于,他们能忍,能等,如果不能硬攻,就会长期骚扰他们。国内动乱,辽东马上停战,减轻民众压力。所以对辽东的战争可以持续23年,高句丽最终也会灭亡,但不会像隋朝那样被大规模征兵拖垮。
十三、服务人员超重
杨光十几岁的时候,英俊、聪明、有才华。他是一个对生活持积极态度、事业心很强的人。十四岁时就已经担任了大军统帅,率军北上入侵土耳其,让塞外的胡近十年不敢南下牧马。19岁率领数十万大军,消灭南陈诸国,为大隋朝打下大片疆土。当时的杨光光芒四射,令天下大部分有才能的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人才辈出,都深为景仰,所以才得以取代哥哥杨勇,接替隋文帝。
拥抱世界的杨光鑫·高志远在主观愿望上渴望成为一代圣贤。他一直崇拜秦煌和汉武,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皇帝,做出不朽的伟业。在杨光看来,不做出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留下千古美名,就白当皇帝了。
正是因为这种远大的抱负,杨光一直固执地实践着自己的主张,不辞辛苦地探索东方和西方,并经常做出有益于后代的壮举。杨光即位后曾有所作为,开设文学馆,尊儒生,使长安、洛阳的胡风远去,复兴了他的文学精神。而不拘一格的选拔好男人,让罗毅、麦这样出身卑微的人也能与世家子弟并列,一时间群英荟萃。然后杨光运筹帷幄,派兵打败突厥和吐谷浑,开疆拓土,亲自探索丝绸之路。因此被周边国家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神武是杨光前半生的智者,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领袖。
但杨光继位后,十几年来几乎每年都要起兵讨伐非臣之国,征突厥,攻契丹,讨高昌,攻高句丽...一系列的战争虽然成功地开疆拓土,让四夷服了役,但也把国力挥霍到了极限,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沉重的兵役负担下,他还修建了大运河,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真正致命的是在这些基地上的三次征辽,每次都强征百万人,把大隋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百姓怨声载道,百姓不堪兵役之苦。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他们纷纷造反。一时间,土匪如雨后春笋,天下大乱。杨迪皇帝的错就在于他野心太大,太想建大政绩,太想证明自己,所以他试图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做出很多政绩,而这些大工程本来应该是经过几代人慢慢实现的,才能让百姓安全实惠。杨光的好胜心和不顾及他人的性格相结合,导致了过度征服、操之过急、重为民服务,这也是隋末乱局出现得如此早、爆发得如此猛烈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