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的人文特色是什么?
南海区除和顺镇(并入肥水)、松岗镇(并入狮山镇)少数人说客家话外,主要使用粤语。
三水区大部分地区讲广州话,六合区大塘镇大部分村落讲客家话,南山镇也是客家人聚居地,约占区域总人口的3%。这些客家人大多是清代从嘉应府等地迁到六合镇的。
高明区以粤语为主,少量使用客家话。
顺德区普遍使用粤语。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岭南文化韵味十足。同时,佛山还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武术、曲艺、陶瓷、美食名城。
佛山,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发达的手工业闻名中外。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切割、雕刻、拍打、成型、装订、浇铸、绘画、涂胶、剪纸、装帧、灯笼、秋色(又称“秋景”、“秋夜”、“秋色”、“秋景”)、陶器、灰塑(包括纸拍打、雕塑)制作而成。佛山剪纸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佛山剪纸最初以剪刀为主,后来以刀工雕刻,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全国工艺美术展并多次获奖,还经常被派往国外展览。佛山的秋色可以分为秋工艺品和表演艺术两大类。因为佛山的民俗,一出戏叫一套戏,所以石湾居民称之为“本地套”。
佛山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据《广东文物》中的描述:“前门雕有神坛、悬崖,高如屋檐”,证明汉代广州、佛山等地已流行贴门神习俗。佛山木版年画的制作在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盛极一时,属于地方民间工艺。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瓷都”,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就有“石湾瓦为天下第一”的美誉。南丰古灶建于明代郑德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烧柴龙窑。500多年来代代相传,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岭南医药之乡”。古方医学历史400多年,涌现出“黄香花”如意油、“风行”药酒、“元极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工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佛山铸造的壶、锅、钟、塔,全国闻名。到了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华南的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铸造的大炮在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乡”,也是粤菜的发源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水网纵横,“海陆空”物产相当丰富。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动物,还是郁郁葱葱的水果蔬菜,在厨师们的精心烹制下,都可以成为美味佳肴。
佛山的小吃很多,比如佛山贴梯、佛山贡烧饼、大良雉鸡卷、大良粪、大良姜汁、炒牛奶、双皮奶、小枫糕、南海鱼生、大福糕、九江煎饺、三水狗仔鸭、水晶饺子、蒸糕、西樵糕、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九江煎饺。
佛山人根据各地的特产和口味,创造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美味菜肴。佛山的竹后美食,顺德的“凤城(大良)炒”都很有名。佛山的小吃很多,比如佛山盲功饼、大良跳跳沙、贴梯、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跳跳沙、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锅贴等。,都是众所周知的。
农历除夕花市:“走花街”是珠三角人民由来已久的民俗。花市在春节前三天举行,除夕是花市的高潮。人群挤得水泄不通,游客们买花来表示他们的好运和远大抱负。
狮王争霸:狮王争霸是春节期间广东省“一城一特”的文化活动之一。在佛山,没有醒狮就没有春节。春节期间,佛山各地都可以看到舞狮表演,一些镇街还会组织大型的“狮王大赛”。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舞狮,但能成为佛山春节的特色活动,是因为它在佛山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它的文化氛围和技术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佛山舞狮是南狮技艺,融合了佛山功夫。所以看佛山舞狮,也能看到佛山功夫的身影。如果你喜欢功夫和舞狮,千万不要错过。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办经援”的习俗。据说以前佛山南部南浦公园附近有一条河,河上有座桥叫通济桥。佛山人认为“做好事是害人的”(佛山方言,意思是做好事没有忧愁)。现在河没了,但桥还在。每年正月十五,政府都会组织人们在这里过桥,烧香,扔生菜,转风车。人群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龙舟赛:每年端午节,佛山各地都有民间龙舟赛,各乡镇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赛。美丽惹眼的龙船在水乡力争河网上游。两边坐满了看客,锣鼓声、喊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佛山秋色:秋色又称“秋夜”、“秋景”,是佛山特有的大型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以往秋色多在秋收季节的傍晚举行,表现形式分为光色、车色、马色、地色、水色、浮色、风景七大类。明朝永乐年间,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以游行的形式展出,并表演舞龙、舞狮、十扇、锣鼓柜等娱乐大众。
佛山是“狮子艺术之乡”、南狮发源地、首个“龙狮龙舟运动城”,禅城区是“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唯一的“龙狮之乡”。
佛山是粤剧《南方红豆》的发源地。粤剧艺人的绰号——“红船子弟”,粤剧最早的组织——琼花会馆由此诞生。民间自发组织粤剧唱《私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经久不衰。每年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让佛山呈现出“红船泊夕纱,万人看琼花”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