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旧址

邓国旧址位于襄阳市樊城以北约6公里处。邓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封为侯。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战国末期,秦国的赵浩棋封他的儿子为邓侯。秦统一后,邓城属南阳郡。汉是邓县之地。南临汉水,北依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四周开阔,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

敦成土城城墙略呈长方形,东墙766m,南墙896m,西墙713m,北墙858m。壁厚为10至15米。墙体残高约3米,四角略高,最高点6.3米。四周都有大门。护城河宽约40米,现为水田。城东南角外,有一高约8米的土台,俗称烽火台、阅兵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西北角是建于明代的宁郭汜。邓城内外有丰富的地下历史遗迹。相传城内偶有铜铲金粒,有时城内杀鸡后可取出金粒,故有“登城不卖活鸡”之说。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秦汉及以后的朝代,都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邓城北约3公里的丘陵地带有两周墓。“邓公骑鼎”和“王武伏叉”的剑分别来自山湾和蔡坡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据考证,这些墓地与邓城关系密切。其中有邓、楚、吴、、蔡、曾等国文物,是研究楚文化和邓、楚及相关国家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城址外围有西周至春秋初期(与邓国同期)规模较大的村落和作坊,还有高级贵族和平民的墓地,形成了完整的城市中心聚落群。1981年,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发掘,发现了一些特殊遗存,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为解决一些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特殊遗存包括边营遗址的水井、周家岗遗址春秋早期的大沟和宋代的火葬墓、王稼祥遗址陶器作坊区的灰坑和窑址、嘉祥墓地的有主侧室和祭坛的墓葬。这是该地区的首次发现,填补了此类遗迹的空白。

比较重要的文物有周家岗遗址的花瓣完整的新石器时代陶碗,或黑或红的红陶杯,西周中期或早期的涛哥,宋代的红绿花纹瓷枕,深蓝色釉的小鼎瓷香炉等。春秋早期的王稼祥遗址:春秋晚期边营遗址的双耳陶鸟形平底壶;嘉祥墓园青铜小玉等人。

发掘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襄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一,新石器时代和周朝的发掘遗存证明,最迟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邓城是古邓国的都城,春秋中期至汉代管辖邓县,然后在邓城地区圈定襄阳早期城市的中心。二是周朝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和融合性,为寻找早期楚文化的源头积累了资料;第三,嘉祥、边营墓地大中型墓葬的发掘,反映了东汉末至西晋邓城地区的繁荣,间接说明了襄阳在当时地位的重要性。第四,宋代北方窑制火葬墓葬和瓷器的发现,说明宋代北方地区可能有大量人口南迁,定居襄阳,为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这次发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哈佛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位学者直接到发掘现场观摩指导,进一步提升了襄阳历史文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