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汉年的最后岁月
1977年2月24日,潘汉年病危,卧床不起,经湖南省公安厅批准,转往长沙治疗。这一天,他被抬上了救护车。临走前,他大声对董辉说:“我会回来的,你放心!”
到达长沙后,在湖南省公安厅同志的陪同下,潘汉年被送往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湘雅医院),住在14室,165438床。
潘汉年住院后,一直抱怨肝疼。经过扫描,他被诊断为“肝肿大”。同时,他还被查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疾病。
虽然医院采取了必要的治疗措施,进行了输血,用冻干血浆抢救,但为时已晚。4月14日下午,董辉被送到病房探望潘汉年。
见面后,两个人都哭了,非常激动。董辉安慰潘汉年:“你要安心休息,要有信心,要安静。”当他们分别到达门口时,董辉重复了这句话。
当晚19: 45,潘汉年因心脏骤停去世,享年71岁。董辉从长沙招待所赶到医院,送别潘汉年的遗体。
4月17日,潘汉年遗体在长沙火化。有关部门将其骨灰安葬在长沙南郊金盆岭公墓西侧半山腰。董惠要求在墓前立碑,但只能用“小栓”这个名字。她只是含着眼泪点点头。
扩展数据:
1981 3月,中共中央纪委开始对该案进行审查。中央纪委详细阅读和研究了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和原中央项目办关于潘案的全部材料。
并查阅了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有关历史档案,向过去与潘汉年共事的几十位同志作了调查。
特别是李克农在1955给中央的报告中列举了五条反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一条有力的线索和复查、平反的重要依据。
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看了李克农的报告后说,克农同志当时能写出这样客观的报告很不容易。为潘汉年平反,李克农功不可没。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努力,我终于用确凿的材料证明,潘汉年是“间谍”的结论根本不能成立,应该否定。4月5日,1983,潘汉年夫妇的骨灰从湖南长沙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历史评价
1982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的通知》,“向全党郑重宣布,把潘汉年同志定为‘特务’,逮捕、判刑、开除党籍,是错误的。”
《通知》宣布:“撤销潘汉年同志党内原复核结论,提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撤销原判,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恢复其党籍;追认潘汉年同志的历史功绩,公开恢复他的名誉。
凡与潘案有牵连而被错误处理的同志,都要由有关机关实事求是地进行审查,为被错误认定的同志平反昭雪,切实解决他们的政治待遇、工作安排和生活困难。"
中共中央高度评价他的一生,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潘汉年同志多次忠实地执行和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对党的文化工作和统战工作,特别是开展对敌隐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百度百科-潘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