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期有多冷?
明清400年小冰期广州有11次降雪。明代小冰期记录的冰冻灾害有72次,清代有277次。当时,广东北部、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都出现了冰冻灾害性天气。南海县、大埔县、惠来县、兴宁县、揭阳县、龙川县发生多起冰冻灾害。在此期间,广东的雪线甚至到达了海南岛北部沿海地区,那里的气温实际上降到了零度以下。1606(明万历三十四年),海南琼山冬季极寒,六畜冻死;1767(乾隆三十二年)海南万宁霜冻——对于无数从北方来到海南取暖过冬的“候鸟”来说,应该很难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245至1924期间,广东冰冻灾害以降雪为主,其次为雨雪霜冻。可见,雪对于广东来说并不少见。这个小冰期的降雪量是直接记录下来的,广州至少11次,雷州半岛10次,海南岛17次——海南岛比广州还多!
二、历史上的御寒战术:烟熏法、培土法、包裹法。
对于习惯了温暖生活的广东人来说,历史上那些下雪天往往代价不菲。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土法。比如烟熏法,即燃烧木柴、秸秆、枯枝、落叶、干粪块等烟雾,释放烟幕,减弱地面有效辐射,提高温度。这种方法最早见于北魏的《齐·姚敏书》。再比如培土法,就是在冰冻天气到来之前,对土壤进行培土生根,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温度,保护根系。培土的方法多用于果树防寒。例如,在韩彦直的柑橘专著《橘录》中,就记载了“冬用河泥培根”。包裹法对现代城市人来说并不陌生。这种方法多用于树木的越冬防寒,在现代园林树木管理中仍广泛使用,但费时费力,效率较低。清代张宗发在《圣吉农》中写道:橄榄“喜寒,故冬季宜扎绒草”;桂圆“其树畏冬,必以绒盖之,其梗以草扎之,厚如方”,对广东来说是非常实际的经验。
但人工防御毕竟只能阻挡一时的突发事件,大气候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明清小冰期,荔枝、椰子、槟榔的分布边界逐渐南移。福建、广西很多地方过了这个时期就不再适合种植荔枝了。
云南昆明小冰期后,象群逐渐退到西双版纳。在海南岛琼海,根据植物遗存信息,红树林在1486左右达到生长高峰,之后逐渐减少,说明天气变冷。需要温暖气候滋养的珊瑚礁的生长也受到了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