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及其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魏源在19的上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根本不应该被称为外国人。”四五十年代的很多作品都把西方人叫做“外国人”,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再版这些作品的时候,都改成了“外国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逐渐加深

B.中国人从憎恨西方变成了崇拜西方。

C.从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转变

D.从对抗到和解的西方外交政策

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分析材料中西方人的称呼从“老外”到“老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增加和加深。

回答a

2.新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A.提倡向西方学习

B.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

D.寻求强国抵御侵略的方法

A项分析指新思想萌芽这一历史现象的“新”,体现了新思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非本质;b项大大超出了新思想所包含内容的高度,一个封建士大夫不可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项是新思想萌发的历史原因,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使得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永不停息;D项是新思想产生的目的和核心及其本质。正确答案d。

答案d

3.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作品的评论:评论1,“百年读一瓶为前驱,万里惊见海中外文。”评论2,“他的书列举了很远的国家,了解情况,可谓是一本奇书。”评论三,“要想控制外国人,就必须提高外国人的感情,这一点特别有用。“根据以上注释,推断这本书是()

A.《海洋地图集》b .《资政新篇》

C.对孔子制度改革的审视d .进化论

对《海外语》和《列举遥远的国家》的分析表明,这本书的内容是介绍外国情况的书;这本书的目的是向外国人学习,向他们学习。所以判断这本书是海的地图。

回答a

4.1902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公司,朝廷是公司的商号...如果正式成立法院,法院就是国家的代表,爱法院就是爱国家。若朝廷未正式成立,则朝廷为国之贼,官朝廷爱国。”对这种说法的正确理解是()

A.宣传君主立宪思想。2 .启蒙国民意识

C.反对民主革命d .主张救亡图存

梁启超的分析主要强调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区分了国家与政府的区别,批判了对君主的盲目忠诚,从而激发了国民意识。

答案b

5.有历史学家评论说:“应该看到,当时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之外,不可能提出一个更好的目的,在一个充满封建旧文化的世界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新文化。”这种观点强调“中式和西式”()

A.符合当时的国情。b .可以挽救民族危机。

c是一个理想的救国方案。d有些落后。

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中体西用”是当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可行方法,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A项正确。b项不能体现;c项“理想”不符合物质意义;D项中的“落后”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方面。

回答a

6.下表是《泰晤士报》(关于洋人“看清朝”的文章)的中国主题译著分类表(部分),主要反映维新派()。

类别文章的比例

中国大国21547.4%

经济/金融/商业8719.2%

总评(倡导改革和改革)194.2%

A.缺乏对政治改革具体命题的研究

B.我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挽救国家危机

C.通过洋人向清政府施压进行政治改革。

D.强调发展现代工商业经济

分析材料的数据表明,列强的翻译版本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关心民族危亡,维新派希望通过政治改革达到救国的目的。

答案b

7.郑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要想壮大自己,必须先富起来。要想致富,首先要提振工商业;欲振兴工商业,必先重学校,速立宪法,尊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有()

A.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彻底决裂。

B.提倡学习西方价值观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主张政治改革

分析郑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最终要改变政治,D项符合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不能反映郑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反映学习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排除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