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辉煌的嘉峪关城在清末破败荒凉。

“暗淡的剑,远离的鼓,一个个飞在前面,新鲜的面孔;黄晨古道失传,边城烽火荒芜。你带不走岁月,还有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这些歌词用来形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历史,恰如其分。让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回到历史现场,看看清末的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山脚下。它雄伟、险峻、壮丽。它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连接中原与西域。其城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由内城、外城、雒城、翁城、护城河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

嘉峪关城由内城、外城、护城河三道防线组成。守卫着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区域,周围塔墩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共66座墩墩。攻防兼备,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故有“天下第一”之美誉。

嘉峪关市位于大漠戈壁上,所以莫站在高处拍下一望无际的黄沙,满眼苍凉。从目前的科学角度来看,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5.3毫米,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

宋元以前,嘉峪关没有城,只起到检查行人的作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修建关城。很快,一座黄土夯城拔地而起,成为西部的国防重镇。此后,许多明朝皇帝下令增加嘉峪关,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防御城堡。

进入清朝以后,嘉峪关地区的战争没有以前那么频繁,商业交流更加繁荣。到了嘉庆年间,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控制贸易的关卡,向越来越多的商务旅行者征收关税。

新疆和中亚的棉花、葡萄、羊、马、骆驼、玉器都是通过嘉峪关运往内地的,而内地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药材也是通过嘉峪关运往新疆和中亚的。

清末同治年间,陕甘地区再次遭遇烽火,嘉峪关遭受重创。城里的商店、茶店、旅馆、住宅都是分散而荒凉的,人口也远没有以前密集了。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重建还没有完成。

1881年,《伊犁条约》签订,清廷批准俄国商人前往嘉峪关进行贸易。嘉峪关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通商口岸,清政府在此征税,增加了“洋关”的功能。

莫里森到达时,嘉峪关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他看到:“现在的要塞主要作为关隘,没有驻军。除了沿城墙堆了几堆石头以防盗贼外,没有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他拍下了这个低矮破旧的哨所里唯一一名手无寸铁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