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培育之路:唐代形成时期的歌舞戏

盛唐时期的歌舞剧

戏剧世界

唐代是戏曲形成的阶段,没有真正的戏曲。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唐代繁荣的文学艺术为后来戏曲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唐以后,中国的戏剧发展日新月异,戏剧艺术开始逐渐形成。

唐代诗律的成熟和大量的叙事诗几乎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乐舞的繁荣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热烈的演唱和表演土壤。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焦芳梨园的专业化提高和规范化培训,大大提高了艺人的水平,加快了歌舞的戏剧化速度,而且当时还出了很多歌舞来讲故事。

现在我们经常把戏曲界称为“梨园”,曾经和唐朝皇帝有很大的关系。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识音律,爱法乐,选左部艺妓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如果声音不对,皇帝会感觉到,并加以纠正,他就是皇帝梨园的弟子。”

唐玄宗在宫廷中建立的“梨园”,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集音乐、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此外,在这所艺术学校里,唐玄宗李隆基还亲自担任校长。他不仅自己当上了校长,还自己为梨园创作。就这样,三郎太成了梨园的爷爷。

唐玄宗李隆基,治国褒贬不一,但他在旋律上确实是一代领袖。据说他写了著名的《五彩缤纷的羽毛》。

梨园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使“开元史圣”时期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舞剧

歌舞剧起源于北齐,发展于隋唐。既有歌舞、歌舞的形式,又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扮演。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歌舞剧已经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表演,已经有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雏形。

歌舞剧主要有三部作品:代面、条么娘、条头。其中《踩谣娘》最为完整,可惜这三部音乐剧的歌词和曲谱都已失传。

《旧唐书·乐记》记载:“代自北齐。北齐的勇士兰陵,恭敬、勇猛、美丽,经常戴上面具面对敌人。我试攻金庸、周氏之门,勇冠三军,民强。为此,我跳舞来有效地指挥刺杀,这被称为“战士兰陵的合奏。"

唐代崔在《焦芳纪》中也记载:“大勉出北齐。战士兰陵长的很恭敬,胆子很大,看起来像个女人。他认为自己不足以威胁敌人,但他刻了木头做面具,临阵退缩了。因为这部剧,也是一首歌。”其中“大面”指的是“代面”。

《焦芳纪》记载:“北齐时,有人姓苏,不做官,自称大夫;沉迷于喝酒喝酒,每次喝醉都打老婆。一个妻子很伤心,向邻居抱怨。当人们这么做的时候。老公穿着女装,走进来唱歌;各叠各的,别人齐声和云,‘踩个谣,来!“来吧!”因其步且唱,故称‘踩谣’;叫委屈,所以苦。老公到了会打打闹闹,以为自己在笑。“从这个记录中可以看出,《踩谣娘》其实是一部根据北齐真实故事改编的音乐剧,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旧唐书·乐记》中有记载:“拨头”出西域。胡人被野兽吃掉了,他的儿子恳求野兽杀死他们,于是他像大象一样跳舞。“通过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唐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民间歌舞节目,讲述了一个胡曼人因为父亲被老虎咬死,上山寻找父亲的尸体,与老虎搏斗的故事。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实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歌舞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中国戏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军

到了唐代,除了歌舞剧的发展,还有军旅剧的兴起,军旅剧是在傩戏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关于参军戏的起源,至今仍有争议。一种说是在东汉和汉武帝时期,另一种说是在后赵时期。这里,我们引用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说法。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赵因为一个参军的官员贪污,命令一个艺人扮成军人,另一个艺人从侧面戏弄他,于是就成了一种表演形式。调侃者称之为“参军”,调侃者称之为“鹳”。两脚做了滑稽的对话和表演,故名“参军”。参军和仓谷是剧中人物的名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生意”。中国的戏曲可以分角色和职业,最早是从参军开始的。

由此可见,军旅剧其实是由“滑稽”发展而来的,滑稽戏的主要元素是“滑稽”,而中国的滑稽历史悠久,其实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

我们可以考证的关于“滑稽”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史记》中司马迁的《滑稽艺人传》。在史书记载中,搞笑艺人被称为“解忧”。这些人以娱乐君王,为君王解闷为己任,可以说是统治者的玩物。

到了唐代,参军戏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李商隐在《自傲诗》中提到:“忽复学从军,声唤鹳。”我们可以看到,在晚唐时代,即使是玩游戏的孩子,也懂得根据角色来模仿参军的戏码。

歌舞剧与参军剧的发展融合,加速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标志着一种集歌舞、杂技、表演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即将形成,同时也为中国戏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