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使用牲畜和兽皮来实现货币的功能,而农业民族使用谷物、织物、农具、陶器、海贝、珍珠和玉器作为最早的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罐作为祭祀用品;大汶口文化埋葬了大量的猪头和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晚期已经发挥了货币财富的作用。
但众所周知,古代流通广泛的实物货币是“壳”。因为作为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分不开,谷物会腐烂,珍珠、玉石太少,刀、铲又重,所以最后集中在海贝上作为实物货币。海贝可以作为颈饰,价值不菲,便于携带和清点,所以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一直被选为主要货币。考古发掘中,夏商时期遗址出土了大量天然贝类,贝类作为实物货币一直到春秋时期。
货币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始于商朝的北朝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流通中的硬币越来越多。由于天然贝类来源有限,不足以应用,于是出现了仿贝类。最初的仿贝壳是石壳、骨壳、陶壳,后来用铜做的,就是铜壳。
铜币的出现将古代货币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发展和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此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钱、刀钱、环钱、蚁鼻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随后实施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货币。统一货币分为金币和铜币两种。黄金是上层货币,铜币是下层货币。是按件使用的。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示每枚重量为半两,史称半两。其他财产禁止作为货币流通。
扩展数据:
货币分类:
1,流通货币
这是一枚原本意义上的硬币,发行的目的是为了“流通”。
2.收集硬币
收藏硬币的目的不是服务于“流通”,而是服务于硬币的“收藏”,硬币通常由主权发行者以高于或远高于面值的价格出售。
3.投资货币
发行投资币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收藏”,而是保值增值。投资币是由高纯度(一般在99.9%以上)的贵金属(银、金、铂、钯)制成的硬币状金属锭,重量固定(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