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鲁迅嘲笑的“小丑”是守住中国领土的英雄?

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里提到,清末的一个江苏巡抚,为了表示“革命必然灭亡”,让人拿了一根竹竿,在巡抚衙门的屋顶上戳掉了三块瓦,这个清朝的汉奸华丽地变成了民国的开国元勋。鲁迅先生俏皮的笔法,让总督看起来像个小丑。在鲁迅看来,他的革命只是用竹竿“轻轻”挑了几块瓦,不够轰轰烈烈。

现在看来,鲁迅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巡抚衙门挑几块瓦片表示革命,保护文物,多少人免于画炭?如果我们深挖一下这位江苏巡抚的“黑历史”,就会发现,称他为英雄一点也不为过。江苏的总督名叫程德全。

程德全,1860,四川云阳(今重庆云阳)人,父亲是一个穷书生。18岁,程德全结婚后,外出教书赚点生活费。几年后,他母亲去世,他嫂子也大了一点。为了摆脱贫困,程德全将家庭托付给妻子,独自外出寻找机会。他一路北上,来到北京入住四川会馆,又去国子监读书。他打算走科举之路,先考举人,再考进士。......

理想是美好的,但我没想到,在连续两次乡试后,程德全落榜了。他很穷,总是最后一名,所以不可避免地被嘲笑。但是,如此尴尬的程德全,一直抱着读书不应该死,而应该应用于世界的想法,敏感地注意到了当时东北的紧张局势。除了备考,他还特别关注和研究东北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德全遇到了一个旗手,他们聊得很开心。旗手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失败的学生,不出关就对东北问题了如指掌,见解独到,不禁暗暗赞赏。随后,他向黑龙江副总司令推荐程德全为参谋。原来,这个旗手不是别人,正是寿山将军。

▲寿山将军

程德全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东北当副官干得不错,生活也有了一点改变。1899年,寿山任黑龙江副总司令,特邀程德全为参谋长。1900年,寿山升任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也被委以重任,担任黑龙江袁茵局总导演兼总文案。一入仕,过了几天安稳日子,程德全就被时代的潮流抓住了,站在了最前沿。

1900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多事之秋。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爆发之前,外国列强以义和团运动为借口,组织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一直对北方中国虎视眈眈的俄国,如今也是如打了鸡血一般,一边积极参与盟军的行动,一边磨刀霍霍,大举入侵东北,对居住在海兰炮和江东64屯的中国居民进行血腥屠杀。俄罗斯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

▲海兰泡惨案

面对残暴的俄军,寿山率军顽强抵抗,敌强我弱。失守后,退守齐齐哈尔城。在前线的程德全看到士兵们受了重伤,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他建议到寿山去请媾和。恰在此时,裹着被褥逃了一圈的慈禧回到北京,决定与八国联军媾和,命寿山与俄国媾和。因此,和平的重任落在了程德全的肩上。

这一天,程德全独自前往俄军营地,提出俄军承诺不攻城、不滥杀无辜、不掠夺财物,以保一方百姓。然而狡猾的沙皇俄国不同意,和平陷入僵局。当程德全第三次进入俄军营地时,他把剑架在脖子上,强迫俄军同意上述事项。俄军迫于程德全的气势,终于同意了。

俄军来到齐齐哈尔城下,就想用火炮进攻。程德全见状,上前用身体挡住枪口,恳求俄军停止围攻,为了保证俄军和平入城,不伤及百姓,他愿意留下来做人质。但进入齐齐哈尔时,俄军依然奸诈,大肆劫掠。寿山将军非常气愤,把葬礼委托给程德全后自杀了。

为了长期控制东北,俄军想让程德全当黑龙江将军。然而,程德全非常清楚,这不是俄国的“好意”。点头同意,你就成了他们操纵的傀儡,土地和人民就成了别人的掌中之物。他以违反国家制度为由严词拒绝,并为了让俄国放弃而跳河自尽。获救后,程德全怀着最后的希望给沙皇写了一封信,要求俄军撤出。信中还列举了不伤害生命、不拿人民财产等九项恳求。

俄罗斯对这个软硬兼施的程德全毫无概念,于是就把他带回了俄罗斯,企图另辟蹊径。不料,在途中,程德全因感冒病倒,被束手无策的苏俄释放,使他得以逃出鬼门关,回到齐齐哈尔。程德全单独对付俄军,却节省了几百万公里的土地,赢得了朝野的一致好评。

1903年,慈禧召见了程德全,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她升任八旗高级军事职务,黑龙江省副总司令,被授予文职。然后在1905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黑龙江将军是清朝黑龙江地区的首领。这片“龙兴之地”在清朝的最高官员一直是清朝的宗室或旗手,而汉族是清朝的唯一。

通过努力,程德全从一个科举失败的学生成为了一名政府官员,他不是一个敢于与俄国作战的老式官僚。因此,当革命之火燎原之时,程德全意识到清朝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他改变了保护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稳定的策略,转而与革命者合作。唯一的条件是:“秋天一定不犯罪,不扰民。”程德全剪去发辫,脱去官服,亲自用竹竿挑了几块瓦片以示革命,为江苏独立出力,成为第一个反清的前清官。重要的是他没有流一滴血。

▲程德全雕像

程德全也许不是“忠君爱国”的典范,但无论是抗俄还是与革命党人合作,他在仕途中始终关心生活。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官员,那个时代的英雄。

二次革命后,程德全对政局深感无奈,于是离开政坛,吃素念佛,1926年剃度出家,四年后悄然离世,葬于苏州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