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忠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养一方人。三晋儿女,三晋文化滋养,积淀了太多三晋文化的韵味,萦绕、支配或影响着他们,或喜褒、或批判、或继承、或背离经典。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三晋文化的发展。最终是忠义思想成就了三晋文化的辉煌,或者说是忠义思想成就了三晋文化的辉煌。忠义在三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不可动摇,不可替代,其深远影响无与伦比。

“忠”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活、对事业、对友谊的忠诚;“义”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活、对事业、对友谊的义务。严格履行责任和义务,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在晋国的传统思想中,“尚贤”使晋国在用人、选贤任能上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到不欺不辱;“尚宫”使晋国士大夫在危难之时大公无私,适可而止;“崇法”使晋国抛弃了肿瘤疾病,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些传统是三晋文化中“忠”、“义”观念产生的基础。

事实上,自晋代以来,“忠”和“义”的思想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晋文公时代,“忠”和“义”的思想得到了大力提倡和发展。在晋文公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如尊王、重义、搜集信息、尊礼、尚贤、赏功等,忠义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东移洛阳后,周王室逐渐衰落,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起到了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要想称霸群臣,就必须尊重周天子。晋文公即位后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太子把周襄王带走了。当周襄王到秦穆公和晋文公告急时,在黄河边驻军,准备护送周王回国。看到这一幕,他急忙出去,命令人告诉,作为齐国的一员,晋国应该派兵护送周回国,并要求秦国撤军。随后,晋文公领兵打败了迪郭俊队,杀了王子岱,安定了皇族。虽然尊王是出于霸权政治的需要,但客观上产生了尊王的效果,并使尊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晋文公,诸侯争霸,欺软怕硬,以下犯上,天下大乱。晋文公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民知道正义。所谓义,即直,并不是周初分封制所确定的那种适当性,而是在周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后,按照稳定国家的新要求,重新确认了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他抓住机会摆平周王室,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百姓和诸侯国明白做君主的意义。在国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让人们生活在和平之中。还授予职务,确定职务,奖励有功之家,各按职务和职位享受俸禄。这样,在新的基础上,晋文公明确了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即他们的“义”。

如果说“尊王”、“重义”是晋文公政治思想中“忠”、“义”的直接表现,那么“邀功”、“行勋”、“赏功”则是间接表现。

所谓“征信”,就是取信于中国的执政者和社会各界。那时候,诸侯之间常年不信任。晋文公能够自视甚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信守诺言。例如,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的军队,晋文公下令“置身三族之外”,从而实现了自己成为楚王的诺言。晋文公即位时,原来的国家拒绝接受。他命令士兵带三天的粮食,说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然而,三天后,原属国人民发誓不投降,他下令撤退。这时我得到情报,原来国家准备一两天后投降。因此,将军们要求继续进攻。然而,晋文公认为,如果军队不撤出,他们将失去士兵和人民的信任。最后,金军撤退了。

在“信用调查”的基础上,晋文公还注重“敦礼”。他认为,没有一套恰当的礼仪,人民就不会尊重上级,服从命令;没有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国家就不会稳定。他让人民知道礼仪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原来的地方举行盛大的阅兵,让人民看到国家应该遵守的礼仪,让人民振奋起来,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这也是在告诉人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生活、对事业、对友谊承担应有的义务。

至于“赏功”,就是奖励有功之人,大的是封建的,小的是荣誉的。晋文公根据美德、才能和功绩来选择官员。任命主要是“众女之善”和“异姓之能”,实际上废除了官职贵族石清士禄的传统旧制度。晋文公的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发展,使晋国的政治形成了区别于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鲜明特征。事实上,晋文公的“功德”已经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公共利益和真诚无私的思想,这是“忠”和“义”的本质。因此,“忠”和“义”的思想在晋文公时代和晋文公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长足的发展。

两晋三晋时期,“忠”“义”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创立、发展到顶峰的漫长过程,许多仁人志士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反过来说,“忠”和“义”的观念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表现。从“忠”和“义”的形成、发展到顶峰,晋文公和魏文侯可以说是“忠”和“义”的象征性人物。在他们身边,有更多的人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例如,在晋文公死亡的途中,有一天没有地方进食,很难挨饿。突然,陈杰推给我一盆农场肉。重耳接过来,吃了下去。吃完后,他想起问解推:“这肉哪来的?”介子推说:“这是我从大腿上割下来的。”听说‘孝子殉亲,忠臣殉君’。今天儿子没饭吃,我就给儿子切肉充饥。重耳流着泪说:“我是这样一个逃犯,这让你受了太多的苦!我该如何报答你?"介子说,"我希望儿子早日回国,实现我们当朝臣的愿望。我该怎么报答他?可以肯定地说,在晋文公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追的所作所为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介子推的忠诚表现并未就此止步。他身上也有很强的“义”的一面。公元前636年,重耳以晋文公的身份登基,在奖励死者时,却忘了奖励立下汗马功劳的介子推。因为图伊不愿留下赏赐,便随母亲离开京城,到绵山隐居。后来有同情介子推的,挂书门替他诉苦。根据传说,晋文公立即前往绵山,要求介子推。但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介子推的痕迹。晋文公派士兵在山前山后放火,希望把介子赶出去。但介子被推死后不肯出来,母子相拥,被烧死在柳树下。后人将绵山改名为介休山,以纪念介休,并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两天吃一顿冷饭,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寒食节”习俗。

再比如春秋末期,晋景公灭赵,赵面临灭顶之灾。曾受赵恩惠的和公孙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赵的孤儿。《赵氏孤儿》的故事让、公孙等人感天动地,让他们潸然泪下,更为三晋子孙乃至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忠”“义”的壮丽赞歌。

在战国时期,我们不难找到三晋流行的历史典故,如“完整墙后归赵”、“和和气气”、“玉让吞炭”等,作为“忠”“义”思想的佐证。赵国的蔺相如,面对贪婪强大的秦国,不仅以自己的机警和智慧保住了和谐之墙,也为赵国赢得了应有的尊严。蔺相如因两次击败秦王而被任命为赵国宰相,引起老将廉颇的不满,而蔺相如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化解两派矛盾,维护国家利益。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逆境不忘国的行为,正是其中“忠”“义”思想的表达和升华。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离不开君王的推动。两晋三晋时期,“忠义”思想从君主思想到民间行为,又从民间行为到君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从晋文公对“忠”、“义”的发展到魏文侯时代,“忠”、“义”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儒法融合。魏文侯不仅“好学”“好古”,而且广泛向老师求教,择善而从。他拜儒生夏紫为师,以田子芳为友,干了礼,终于使国家自治。事实证明,魏文侯拜子弟,另派一批儒生为“王之师”和“学而优则仕”,确实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繁荣和魏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因为下士的礼义,在秦国打算攻打魏国的时候,有人警告:“魏军贤是礼义,中国人称之为仁,上下不可能和谐。”魏文侯以步夏紫、田子芳、段干木等儒家人物为师,推崇儒家思想,发展了“忠”、“义”思想。他是一个符合儒家道德的贤明君主,他的才华和洞察力最终使他成为战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政治家。

从根本上说,魏文侯是政治家和战略家,而不是学者。他尊儒尊法,不过是基于政治需要的战略举措;换句话说,这只是魏文侯的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以实现他通过加强和巩固魏国封建政权来称霸天下的战略目标。但这种主观目的,客观上却把“忠”“义”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纵观魏文侯尊儒重法的行动,无不体现出忠义无私的精神实质,对国家、对人民、对人生、对事业、对友谊的忠诚,对国家、对人民、对人生、对事业、对友谊的责任和义务。也正是这种融合与包容,使得“忠”与“义”的思想在魏文侯时代发展到了顶峰。

“忠”“义”在三晋文化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虽然历史已经过去,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但告别历史并不意味着分裂历史,走向未来也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其实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传统是不能抛弃的。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忠”“义”的思想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不仅影响现代人,还会影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