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豆花的内涵

1,儒家“中庸和谐”的品格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庸与和谐是孔子思想理论的重要范畴,“中庸”与“和谐”是其精髓。他欣赏姚的“容于其中”(姚岳),反对“过”与“不足”。孔子所谓的“中庸”,不是妥协和调和,而是“中庸”和“适当”。孔子也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美为先;小的大的。如果你做不到,那知和合就不可行了,不要客气。”(《学习》),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协调和谐。富顺豆腐脑作为一道地方菜,渗透着“中庸和谐”的思想。富顺豆腐脑的特点是:绵而不老,嫩而不嫩,洁白如雪,清香悠长。制作过程中要求颗粒要均匀,浸泡时间要恰到好处,磨浆不能干,豆腐的火候要控制好。这些都可以看出,富顺豆腐脑深得儒家“中庸和谐”的精妙之处。

2.“纯洁无瑕”的才子特征

抚顺文人辈出,素有“人才之乡”的美誉。在历史与人文的漫长交汇中,抚顺人才与抚顺豆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抚顺豆花也因为抚顺人才而被赋予了“纯洁干净”的人才特质。有诗曰:“石磨煮,甘露溢分卤水。像雪,像盐,像玉,它比另一个羊奶油牛奶。”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他的《始皇帝略》中也写道:“每次买豆花用两个三钱,全家人决定每天早上都吃。”

3.“生态健康”的人文需求

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入益州(包括今四川、重庆)后,在江阳县(今富顺县)金川一带非常流行,因为富顺有著名的“富氏盐井”,地处亚热带,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光照条件好,是大豆主产区。因为产盐,与周边地区的商业往来异常频繁,人缘非常浓厚。餐饮业自然推出了豆腐供应市场。北周二年,抚顺因盐设县,盐业体力劳动者、居民、商人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供应也增多。于是,不成形的豆腐——豆腐脑应运而生,成为过去盐工、盐商的配菜。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美食。毫无疑问,抚顺豆腐脑是抚顺“盐业繁荣”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同时,从健康饮食的角度,富顺豆腐脑适应了生态健康的饮食需求。根据美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豆腐是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主要蛋白质来源。豆腐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制作的。将大豆浸泡、磨碎、煮沸,将混合物分离成豆渣和豆浆,然后在豆浆中加入钙镁氯化物或硫酸盐凝固剂,制成豆腐(花)。豆腐含有6-8%的蛋白质、钙、镁和铁。豆渣、乳清等副产品也可以食用。豆腐可以烤、炒、炖、炒、蒸或生吃(豆腐)。”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最简洁的结论。第一,豆腐是豆腐形成之前的产品,是一种绿色食品,不需要再次煮熟就可以直接生吃。第二,豆腐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能使各种补钙的食物和药物变得苍白。所以在提倡生态健康饮食的今天,富顺豆花是最好的饮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