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谈国企改革:只有适应改革才能生存发展。
宋志平回顾了自己38年的工作经历,重点讲述了国企改革的经历和体会。他回忆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国有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时候企业要转变观念,产品占领市场才能生存。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国企脱困三年,他工作的北新建材是改革尖刀班,通过上市获得发展资金。20世纪,他的公司不断探索改革,通过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
回顾这些经历,宋志平感慨地说:企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生存和发展。他谈了三点体会:第一,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由市场转化,大部分进入了充分竞争的领域,可以说是“新国企”。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改革。第二,国企改革要抓住机遇,下定决心。先改革的人才能生存,彻底改革的人才能成功。第三,改革需要企业家精神。创业,简单来说就是要能坚持,敢于创新,还要有家国情怀;这也是国企改革的精神。在新时代,更需要激发这样的改革热情和精神。
以下为实录:
尊敬的刘乔院长,光华的各位领导、同事、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祝贺北京大学第十九届光华新年论坛。刚才领导和嘉宾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主持人想让我以个人经历谈谈国企改革和我的一些体会。
我经历了30多年的国企改革,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
1979大学毕业,进入国企,也就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上市公司——北新建材。我大学学的是高分子化学,去做技术员。那时,我们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当时的问题是产品要自己卖,因为计划经济的资金是过去安排的,我们的生产计划,我们的供销也是过去安排的。在市场经济面前,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个是市场供应靠自己采购,一个是产品销售靠自己销售。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在当时被称为“断奶”,所以当时的国企非常艰难。
改革开放后,外资进来,当时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所以很多国企举步维艰,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产品要卖出去。做了四年技术员,80年代毅然成为业务员卖产品。为什么?因为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满车间的,卖不出去,大家都没事干。于是我当时就带着大家去赶集,后来做了七年的销售总监。当时我们有一句话,“市场不相信眼泪,不找市长找市场”,所以在80年代,很多国企只有产品占领市场,做好市场,才能生存。90年代,我当上了厂长,北新建材的一把手。我面对的是一个呆滞的企业机制和沮丧的员工。虽然我说我是销售总监,产品卖的好,但是我做不出来。而且企业在银行账户没有资金,工人收入低,没有房子。每个人都有很多意见。
如何盘活这个企业?当时我就想,首先要让大家都热情起来,所以我提出要点燃工人心中的火。工资年年涨,房子年年盖,工人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企业脱胎换骨。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财务检查,也算是过关了。许多国有企业对此感到非常难过。一方面,我们的员工需要激励,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制度非常僵化。这就让我们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这些,所以当时就提出了制度创新。1994,开展百户试点。我领导的北新建材是全国百家试点企业之一。百户试点有什么要求?十九大报告中至今仍在使用的有四句话,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时经贸委副主任来北新建材说,试点要当改革的尖刀班。彻底转型是很痛苦的,但改革必须经过这一关。
众所周知,从1998到2000年,国企改革的三年间,数千万国企员工下岗。今天回想起来还是很不愉快,我们的员工在改革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北新建材1997上市。这时候就要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所谓的人是指多余的员工。北新建材通过上市获得发展资金,同时安排员工,走了这样一条路。所以在三年脱困过程中,北新建材没有一个员工被裁。我常常想,今天存活下来的国企,大部分都是那次改革的幸存者。
现在有时候一提到国企,就有人问是不是有很多特殊优惠。其实我们的改革影响的是国企,国企只有适应改革才能生存。当时那么多国企倒闭,就是因为不适应改革。
2000年,我调到了央企中国建材。当时中国建材只赚了20多亿。当时也是债权人,很艰难。虽然叫央企,但是规模不大。在当时的国资委主任会议上说,任何一家央企如果没有进入行业前三,就要取消其编号。而中国建材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困难,规模小,所以我经常说我们是“草根央企”。怎么才能发展?我也记得只有改革才能“市场化运作央企”,也就是央企可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就是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推动了整个建材尤其是水泥行业的重组,使中国建材快速发展,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09年,国资委(SASAC)让我加国药集团董事长。2009-2014年,我同时担任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把中国建材混合所有制的经验放到国药集团,国药集团也从小公司发展到世界500强。
这段历史表明,两家企业都是通过改革成长起来的,也都是通过改革成就了两家世界500强。
关于国企改革的精神,有三点体会。
我有三个经历。
第一个体会是,现在的国企并不是靠一些人总挂在嘴边的垄断。在中央企业100多家企业中,只有10家左右的企业具有自然垄断要素,而且大部分都处于充分竞争领域。所以他们能发展壮大,不是靠大家想象的垄断,也不是靠一些人讲的固守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有人说,既然国企做得好,证明我们过去的东西好是不对的。就像刚才高部长说的,其实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完全是因为改革。耶鲁大学的资深教授史蒂芬·罗奇教授问我:“宋老师,今天中国国企的活力是不是来自于二十年前你们政府决定上市的那个东西?”我说:“是的,你的问题就是答案”。事实上,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一些人理解的不一样。这个国企不是另一个国企,而是所有国企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造。目前央企总资产的76%在上市公司,纯粹的纯国企很少,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的国企其实是新国企,和西方人所知的国企不一样。因为在西方,国企好就搞国有化运动,民企好就搞私有化运动。中国走的是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经验是谁先改革谁就能活下来,谁能彻底变革谁就能成功,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些年来,很多国有企业因为拒绝改革,或者因为改革迟迟没有推进,没有活下来。
第三点,改革需要企业家精神。过去我们国企改革有很多成功,也有很多人失败和倒下,但我们在致敬改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他们。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得益于企业的发展。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今天的经济繁荣。在国企改革中,我们有很多优秀的改革者,比如卜新生、马胜利。今天,很多人可能会忘记它们。他们相当于今天的马云等人,当时也很红。大家这么辛苦来到这里很不容易,为今天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当我们讨论改革时,我们会想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十九大上,我们谈到了保护和激励企业家精神。现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特别要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创业有坚持,有创新,有家国情怀,能坚持吗?我从1979开始就在国企;创新就是创新制度,也就是变革;家国情怀、爱党爱国是我们的主旋律。我觉得这些精神应该是我们国企改革的精神。所以,今天“1+N”国企改革的支柱已经全部确立,但我们需要激发企业家的改革热情,让他们掌握主动权,就是要把顶层设计和主动性结合起来。真正推动改革的是企业,是企业家,是我们广大干部职工。他们充满热情,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问答环节:“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我六天没说话。”
主持人:谢谢宋老师和我们分享他的经历和感受。现场和站台上有很多年轻的学生。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你也遇到过很多艰难的时刻,困难的时刻。你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对现在的学生最大的启发应该是什么?
宋志平:事实上,我遇到过很多很多困难时期。如果说最难的,我想到的是1993年初成为厂长,因为当时工厂开不了锅,几千员工在挨饿。我该怎么办?春节期间在家六天基本不说话。有没有想过过节六天不说话是什么感觉,好难受。大家都以为是官员或者厂长。其实当时做厂长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当时我就做了刚才说的。我首先从员工那里为企业筹集了一些钱。我自己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让员工集资400万,在工厂上市发展之前,把工厂开办起来。所以我经常想,其实最困难的时候是员工和大家帮助了这个企业。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困难的时候,还是靠员工,靠大家。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