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又叫大散文、文化散文。指在创作中注重文化含量。往往以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为题材,或通过一些景物和人事来发掘散文的历史文化精神。
1,解释“学者散文”的概念:
散文作者多为从事人文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除了他们的专业研究,他们还创作一些结合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情感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文化交流的新趋势。
2.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战时文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钱钟书和梁实秋,分别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有余、、季羡林。
“学者散文”的作者大多具有丰富的学术素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到散文的表达中。他们也不是特别注重散文文体的“标准”,而是把它当作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对现实的关注。如余自称“粉丝”(注:余,《90年代散文写作后续》,第1998期,。),陈平原把写短评看作是“维护‘人情’的一种特殊方式”(注:陈平原《学者》人情序),珠海出版社,1995版,第2页。朱学勤也有类似的说法:“左手写长学术,不分春夏秋冬;如果你用右手写短文,不妨涉足今天”(见《被遗忘与被批判——朱学勤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对于很多类似的杂文来说,首先吸引人眼球的不是叙事形式,而是内容。但是,由于这些讨论与作者的文化关怀和个人情感相结合,书面表达的鲜明个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这些文人的写作更加自由,但他们给自己的散文创作带来了一些新的因素。学者散文大多风格内敛,通常以知性幽默平衡情感因素。理论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殊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这些散文和杂文的区别在于,往往更注重情与理,而不是知识。因此有评论家称之为“文化散文”、“哲学散文”或“理论介入散文创作”(注: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