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看不懂电影《超体》?
我对现阶段吕克·贝松的看法是,他似乎很难交出一个完美的剧本,故事的发展往往靠过于直白的逻辑来维持。有时候我会想,不是这么简单吗?但是当我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发现就这么简单。
《超体》是一部B级科幻片,无论是预算还是美感都是如此。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神话,认为人开发自身脑潜能的效率只有10%,那么如果人把自己的脑潜能发挥到100%会是什么样?这是超体概念的出发点。
影片认为,随着人们对大脑利用率的逐渐提高,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能力,比如掌握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随意控制自己的身体,读懂别人的心,甚至操纵磁场。从纯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显然是荒谬的,尤其是在实现了100%的发展率之后,露西的身体消失了,变成了我无处不在。这和上帝有什么区别?
因此,吕克·贝松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在科幻电影框架下“使肉体神圣化”的可能方式。影片一再追问: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答案是成为超越肉体的绝对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电影的中文片名翻译成“超体”是非常准确的。
《超体》显然是匆忙借鉴了很多其他科幻片,比如2001《太空漫游》和《黑客帝国》。不难在影片中找到影子,打斗和枪战似乎模仿了日本黑帮片,尽管黑帮老大崔岷植是韩国人。这种情况是当前好莱坞科幻电影创作中的典型症状(虽然吕克·贝松有欧洲背景,但他可以落入好莱坞模式),尤其是在B级科幻电影中。
好莱坞科幻片按照规模和预算一般可以分为两个级别:A级和B级,真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a级科幻片要么着眼于营造宏大壮观的世界观(宇宙观),如《人猿星球》、《2001漫游太空》、《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或者以行动和奇迹取胜,如《《侏罗纪公园》》、《独立日》和《世界末日》。
b级科幻片比A级科幻片有更悠久的传统,因为60年代以前科幻片是二流的低成本类型,很少有高成本的豪华制作,至少在好莱坞是这样。b级科幻片往往凭借一个新颖的想法或概念胜出。比如上世纪60年代,有一部电影《奇妙的旅程》,说的是医生沦落到给病人的血管做手术。近年来,B级科幻片经常在时间和空间上做文章。近几年的《时空的线索》《源代码》《指环使者》《明日边缘》(明日边缘用的是汤姆·克鲁斯,在商业上真的不是B级品类)。那么超体的核心思想就是上面提到的脑潜能开发。
我对这种B级科幻片的评价标准往往比较宽松。只要核心思想有趣,哪怕其他方面很平庸,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因为这种类型的科幻片整体发展非常依赖于本土思想的积累,所以你要把它放在整个类型的发展史中。就目前最受欢迎的关于时光旅行的科幻电影而言,上面列举的这些电影本身并不是超级经典,但整体来看,它们一步步推高了用电影表达时光旅行的门槛。如果未来这个领域有标志性的电影,就像2001是为了太空旅行,星球大战是为了星球大战,黑客帝国是为了它。
那么,《超体》可能是科幻片在脑科学领域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