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最高气温
但是,在古代社会,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对世界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而且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有多热超乎你的想象。
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三十二岁的乾隆意气风发。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却意外的极热天气给了他一个大笑话。
今年6月底到7月底,京畿地区出现了极其罕见的高温酷暑天气,覆盖了北京、天津、直隶、山西、山东等48个特定地点,酷暑程度难以想象。
按照现代人的定义,所谓高温天气一般是指气温在35度以上,持续几天就可以称为高温天气。
那么,经过八年的酷暑,能称得上史上“最”吗?至于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毕竟温度是个现代概念。在乾隆朝以前的史料中,也有少数关于“酷暑”的记载,但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参考文献,也没有对事件的具体描述,所以很难断言。
幸运的是,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记载,还有许多早期来华传教士保存的书信,包括盛夏场景的目击报告、天文仪器的观测数据、天气信息等。这些有价值的数据为学者掌握历史气温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根据数据对历史气温数据进行换算得出结论:乾隆八年夏天,最高气温居然达到了惊人的44.4度!这是历史上最热的夏天。那么,接近44.4度的极端高温天气是什么概念?会不会带来那些难以想象的灾难?
高温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从科学角度来说,人体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30度之间。如果超过35度,就会变得极其危险,因为那时人体内部平衡功能就会失衡,导致体内温度无法辐射出去,最终导致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40度的高温几乎已经到了人体可以承受的临界点。大部分人很难承受这样持续的高温,情况会变得极其危险。那么在44.4度的高温下,人的处境可想而知,用灾难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据史料记载,当时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极其可怕。地上的土石方被烧了,屋顶的金属装饰被烤了,铅锡制品被烤得变形。家里的墙壁和电器摸起来都有点烫,即使在阴凉的树荫下,烧起来还是难受,甚至连树都能闻到被烧焦的味道。
古代没有电风扇和空调,人们降温避暑的手段极其有限,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显得极其无力。于是,无数人死于热、渴、猝死,连金碧辉煌的首都也未能幸免,甚至出现了“更惨”的情况。
当时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宋俊荣是目睹这场灾难的众多外国传教士之一。他在目击者报告中写道:“从13年7月开始,炎热的天气变得难以忍受。许多又穷又胖的人突然死在路上、街上或房子里,引起人们的恐慌。许多基督徒自发为死者祈祷!”
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及其周边郊区因酷暑致死的人数就多达1.1.4万人。这一幕恐怕已经远远超出了“恐怖”二字的范畴。
面对高温酷暑,皇室和宫廷官员的生活会相对轻松一些。毕竟他们周围有很多人,他们可以从官方的地窖里拿冰块降温,但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甘龙,生活有点令人不安。
因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不仅会伤人,还会带来另一个隐患,比如河流干涸,千里大旱,庄稼绝收,到处都是难民,导致疫病流行,社会不稳定。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内乱,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作为当权者,在享受暑假和降温的同时,甘龙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将所有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当他听说人民遭受的灾难时,他命令他的大臣们讨论如何提供救济并尽快实施,并前往人民安抚他的臣民的情绪。
皇帝出行一定要有皇帝的威严。无论天气多热,他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一丝不挂。在难以忍受的炎热天气里,甘龙仍然披着厚重的长袍,那滋味可想而知。
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我们来到祈雨台,祈求上天开恩,让所有的人脱离危险。百姓听说皇帝在烈日下为百姓祈雨,都感动得趴在地上,加入了祈雨的队伍。也许是人民的真诚感动了天空。从7月26日开始,盛夏突然回落,随后降雨,结束了这场影响深远的灾难。
当然,所谓的触天只是封建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不能当真。不可思议的是,嘉庆年夏,也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但不是“酷暑”,而是“深冬”公元1816年,也就是嘉庆二十一年,酷暑中突然袭来一股寒潮,天气冷得像冬天。
按照古人的固有思维,一切大灾都是当权者的无能造成的。于是,甘龙和嘉庆父子经历了“冰与火两个世界”的洗礼。他们真的做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