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历史与演变
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中心小学是一座郁郁葱葱的花园。在四季的循环中,园丁辛勤劳作,幼苗茁壮成长,红花结果,桃李遍地。
(1)塘沽最早建立的二等小学。
(解放前某中心小学概况)
第一中心小学是塘沽区最早成立的小学。学校建于1919,校名为二级小学(意为“初级”、“高级”)。学校位于桂庄原关帝庙(距原明星小学100余米),刘建山任校长,孙继林继任多年。建校之初,学校只收男生,不收女生。资金来源依赖于学生和来自雁滩家庭的捐款,那里只有不到100名学生。
1937年8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塘沽沦陷,二等小学迁至金元宝海鲜宫(现塘沽第十一中学)东侧。校舍是一座红砖四合院(这里是寺庙),有20多间平房,大房间用作教室,小房间用作办公室和女教师及员工家属宿舍。学校名称改为李珍完全小学,校长。他是当时塘沽有名的士绅,从此学校开始招收女生。
几年后,祖籍东北的孙大光先生在现在的“大洋百货”后面办了一所私立小学,招收了几十名学生。当时海河以北属河北省宁河县管辖。40年代初,宁河县决定将这所小学与一所完全小学合并,命名为宁河县塘沽中心小学,并任命孙大光先生为校长。当时学校老师收入很低,每月工资不是现金,而是高粱米,还要去宁河县收,导致老师对学校教学不放心,老师流动性更大。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了让塘沽的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塘沽商会“德胜城”糕点店老板赵出面,“鸿发永”食品店老板赵学增和几个商家出资,从国民党政府手中买下了房子(原日军兵营、神社和供日本孩子上学的日本小学)。1946年初,宁河县塘沽中心小学由塘沽十一中迁至塘沽一中作为校舍,现塘沽十一中作为职工宿舍。
此时,宁河县塘沽中心小学更名为塘沽民族中心小学。学校有四个低年级和两个高年级,数百名学生。学校成立董事会,董事长为塘沽镇镇长刘喜武,具体实际工作由赵安排,并聘请了民族中心小学校长李。
国民党政府将莲塘庄、南大街、于家堡三口深井(日、法、德帝国主义者在各自割据地为生活用水而挖的深井)转为国立中心小学经营卖水,收入用于办学经费。理事长赵向塘沽商人、塘沽在港商人和塘沽水手筹集办学经费,使学校能维持到解放前夕。
1948年8月,民族中心小学毕业生苦于没有中学,于是学校附设了一个初中班,名为“四维中学”。四维中学是塘沽最早成立的初级中学之一,老师也是国立中心小学的老师。
由于战争,解放前夕国立中心小学一度关闭。
(2)第一所有新生的小学。
(对一所中心小学从解放到文革前的调查)
1949 65438+10月16塘沽解放了。
莲塘庄、南大街、于家堡深井由塘沽军管委社会单位管理,民族中心小学教育经费来源于学生学费和政府助学金。学校更名为第一小学,校长为李先生。
由于战争,教室里没有学生用的桌椅。学生上课自带板凳,大板凳当桌子,小板凳当座位。办公室用长木板搭起课桌,教师坐的板凳,其他教学设施不全。直到1950的后半段,这种情况才逐渐得到改善。
1951年春,学校迁至解放路文化街3号,这里曾是晋宁中学旧址。此时,四维中学、环海中学、晋宁中学合并,迁至塘沽一中,学校定名为天津十里塘大学中学。
解放路文化街3号,原为法国大院,有法国士兵宿舍、马厩、瞭望塔等建筑。马厩被用作教室,教室前面有一条很大的屋檐走廊。教室没有窗户,很暗,冬天也没有烟囱给炉子取暖。后来按照明朝的做法,开了天窗修烟囱。校长办公室和老师办公室分别位于教室南、东、后三个独立的房子里。
这时第一小学改名为中心小学,后来又改名为第一中心小学。
1949 165438+10月,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文教股、区工会、区文化馆、区青联、妇联等6个单位组成“塘沽工业学校筹委会”,在塘沽建立了7所工人业余小学和1所干部业余小学。第一中心小学负责开办第四工人业余小学,任青兼职校长。学校大概十个班,一周四节课(晚上7点到8点50)。学生来自企业员工,老师20多人,第一中心的小学老师都是兼职。1958第四工人业余小学停办。
1951附中一所幼儿园,命名为塘沽中心幼儿园(塘沽第二幼儿园前身)。一开始招收教师子女,后来对外开放。那一年,四个班,99个孩子,8个幼师。到1989,有408个孩子,11个班级,45名教职工。
1956为满足塘沽聋哑人协会的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开设聋哑成人和儿童两个班。大人晚上上课,小孩白天上课,一共有47个学生。语文、数学、语言训练、绘画、写作、体育、劳动等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复试班8年。
1960天津召开文教卫生系统会议。第一中心小学被评为市级先进学校,任青校长出席大会。
从1961到1963,由于学习苏联,第一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七年级,也就是附中四个班。任青是校长,兰是副校长,蒋林贤是教学主任。塘沽四中成立1960,第一中心小学附中班1963转四中,任青任四中校长。
1964第一中心小学更名为第一中心小学。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一所中心小学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万英女士被授予全国社会主义青年活动家的称号,并两次被授予天津市先进教师的称号。20世纪60年代,(女)、刘(女)、张(女)等教师也获得了市级先进教师称号。区级和校级有很多高级教师。他们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在建国第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劳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3)新世纪的中心绿化园。
(文革以来某中心小学概况)
1976,文革十年浩劫结束。
塘沽区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所中心小学沐浴着党的温暖阳光。
聋哑班复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4个班79人。1979年,全国特教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天津市派团与会,余元和会长是成员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市教育局在一所中心小学举办了全市性的专题会,市教育局沈局长对一所中心小学的聋哑班给予了很好的评价。1985创办了一所聋哑学校,将一所中心小学的四个聋哑班分配到聋哑学校,一所中心小学没有附设聋哑班。65438-0988原第一中心小学聋哑班教师涂桂生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陶冶思想,获取知识,1980年5月成立了“红领巾集邮组”,这是文革后我国成立最早的小学集邮组织。第四期集邮杂志1980报道。
集邮小组开展了各种活动,如集邮和展览。继某中心小学之后,塘沽六中、七中、草场街小学等学校也成立了集邮兴趣小组,成立塘沽区青少年集邮协会,举办青少年集邮展览。从1983开始,塘沽的年轻人参加全国邮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1995先后出国参加世界邮展,获得金奖、最佳奖、特别奖,为塘沽、为祖国争光。
当时,余泽良是一所中心小学的副校长。他负责“红领巾集邮组”的工作。
1980年4月,学校根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开始筹建校办塑料烫金封口厂,由孔茂凡等老师负责。当时没有设备,没有原料。我们把教室当作车间,自己设计图纸,请田健帮忙处理废铁,制造烫金机、印刷机、切纸刀和其他设备。当年5月,第一批产品出厂。两年后拥有员工13人(其中我校聋哑班毕业生3人),年(毛)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成为一所中心小学中经营时间最长的校办工厂。
1986某中心小学附设四个班(智障班),由王春兰负责。65438+李兴华学校成立于0992年9月6日,某中心小学启智班于9月29日转入李兴华学校。原第一中心小学启智班有16名学生于1995年毕业于李兴华学校。
1989年,某中心小学有1392名学生,33个班117名教师。
65438到0997,某中心小学附小一个寄宿制班,叫滨海寄宿制小学。有一个学前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共六个班。第二幼儿园于1996停办,故第二幼儿园教学楼作为寄宿制教学楼使用。2002年8月,第十幼儿园搬至第二幼儿园原址,寄宿制班级搬回某中心小学。2005年,某中心小学东楼竣工,寄宿制班师生搬进了新楼。学校对寄宿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在生活上给予很好的照顾,帮助家长比较忙的家庭解决问题。
2004年8月,明星小学停办,6个班(200多名学生)、40多名教师(不包括退休教师)划归一所中心小学。明星小学原址仍为校舍,名为第一中心小学北院,文化街3号南院。2005年,明星小学原校舍转让给六中,某中心小学北校区师生搬回南校区上课。
某中心小学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学风严谨,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绩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