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我在下村的时候》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述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最初情况。通过对汶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了不同阶级的不同精神状态,展示了中国农民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所走上的光明道路。

作品《我在下村的时候》刻画了一个被侵华日军凌辱后,忍受着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正在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特殊主题的选择和作者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尊重,显示了作者的思想勇气和艺术创新。

延伸资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背景:

1942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决定在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中自觉向工农兵学习。1946年夏,中央《关于清理减租和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送达时,丁玲立即要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到桑干河两岸的怀来、涿鹿地区进行土改。

在温泉屯,她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呼吸,兴致勃勃地与农民打成一片。“那些老人,那些受苦最深的妇女,那些积极分子,那些在斗争中走在最前列的人”给她带来了“刺激”和“快乐”。

中国* * *生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由此带来的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化对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感情上与农民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在农村激烈的斗争生活中,她不仅转变了思想,而且吸收了创作的源泉,获得了丰富的素材,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基于这样的生活、思想和感受,作家于10月初在富平的一个小村庄开始了漫长的创作。1947 10 6月10日,中央印发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五四指示更彻底的土地改革方案。

在创作过程中,丁玲研读了《土地法大纲》,并继续阅读了一些土地改革的文件和资料,从更高的理论和政策层面重新认识了前一阶段土地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丰富小说的内容,1947春夏之交,她到土改还在进行的冀中农村去体验生活,修改写作计划。最后于1948年6月在河北正定联合大学完成手稿,同年9月东北光华书店出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