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类学进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兴起于19世纪的人类学,在短短一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进化”的浪潮。曾经,在人类学创立期间,同时诞生了进化论的思想,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后来的学者称之为“经典进化论”或“单线进化论”。另一次是在二十世纪初,怀特是其代表,他称之为“新进化论”。本文旨在对其理论基础、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人类学的贡献以及人类学对“经典进化论”的批判进行详细分析。
1“经典进化论”的理论基础
1“进化论”的出现
进化论是关于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中正式建立了系统的生物进化理论,简称“达尔文主义”。其主要内容有:(1)主张物种是可变的,各种生物物种是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的;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提出了遗传和变异的观点。所有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既有遗传,也有变异。正是变异使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新的形式,从而为新物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进化论也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泛指一切事物(自然和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这种思想和理论与一成不变、僵化不变的理论相反。[2]
2进化论对社会科学的渗透
生物进化论对人类学有很大影响。英国自然科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赫胥黎积极捍卫达尔文的理论。1863年发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文,从物理形态上详细论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和区别,确定了人在动物界的地位,首次提出了人与猿的共同祖先学说。
生物进化论迅速渗透到欧洲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学者们渴望从进化论的角度研究社会科学。斯潘塞的社会学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认为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似但又不同,故称之为“超有机体”;社会是一个有机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所有发达社会都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和国家主导的调节系统,以确保所有组成部分都从属于整体。社会进化和其他进化一样,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分化发展。进化基本上是平衡的、渐进的、自动的,强调进化只是量的渐变,强烈谴责革命,主张改良,要求人们等待社会的长期自然进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对社会平衡的破坏。
3.冒险等信息的积累。
在18世纪和19世纪之前,探险家、商人和传教士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非西方原始民族的信息。虽然它不够全面和系统地勾勒出这些民族的社会特征,但毕竟做了有益的铺垫。法国传教士拉菲托在美国东北部易洛魁印第安人地区传教。他的《美洲蛮族习俗与古代习俗的比较》描述了印第安人的语言、宗教、行政机构、亲属称谓、婚姻、教育、男女分工、战争、交换、丧葬、疾病和医药,并与古代习俗和制度进行了比较。19世纪上半叶,有关人类体质和人种学的专门著作相继问世,如普里查德的《人类体质史和人类博物学研究》,韦茨的《自然人种学人类学》。他们都对人类学进化理论做出了贡献。
4研究方法的准备——比较法的运用
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些学科开始使用比较方法。生物学家比较现有的生物来解释化石,并把它们放在生存链中缺失的环节上。语言学家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卡尔特语和梵语都有相同的来源。地质学家把现代和古代的地质形态现象联系起来,按顺序排列。考古学家将古代欧洲使用的工具和武器与现存落后民族使用的工具和武器进行比较。这种方法的运用为人类学经典进化论的建立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由于民族志资料的积累,研究方法中比较法的建立,以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学上越来越多的发现,人们意识到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现代土著人来了解人类的古代生活状况。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和社会进化论应运而生。
两个代表和主要观点
人类学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很多,按照是否去田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去田野的文学研究者,如巴斯蒂安、巴霍芬、弗雷泽,另一类是田野访问者,如泰勒、摩尔根。
(一)文学研究者
1巴斯蒂亚
巴斯蒂安在《历史中的人》(1860)中提出了三个概念。因为这些概念被大多数进化学者采纳,他们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创始人。首先是人类心理一致性理论。巴斯迪安发现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是共通的,于是他提出了“原始人”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认为人类有相同的心理过程,对相同的刺激有相同的反应。人类心理的统一性,即“自发的(或初级的)思维”,决定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二是“国家观念”。每个民族“都会自己发展出一定的思想”,所以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色”。三是“地理区域”的概念。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受地理环境影响,体现地方色彩。他还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以及有时的流传,“原始观念”形成了各种具体的“民族观念”
2巴霍芬
巴霍芬对原始人类的法律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他的代表作《母性论:以古代世界的宗教本质和法律权利为基础的古代世界女性统治研究》根据古代神话、宗教传说和有关早期母系社会的文献,提出了以下论点:第一,人类起初有无限的性关系,但他称之为“滥交”是不恰当的;第二,在这种性关系的条件下,不可能知道父亲,只能按照母系计算血统;第三,母亲作为唯一可以确认的父母,享有很高的尊重和威望;第四,因为男人要把财产传给子女,母系制被父系制取代。这种欲望使男人推翻母系制,代之以一夫一妻制,以此来认同继承人。巴霍芬的这些推论违背了传统观点,即宗法家庭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古老的家庭形式,也违背了基督教教义。
3弗雷泽
弗雷泽虽然没有做过田野调查,但他可以广泛利用他人收集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宗教信仰仪式和社会习俗进行比较研究。他的代表作《金枝:巫术与宗教研究》被称为人类学百科全书。他提出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巫术、宗教和科学三个阶段,表明了他的进化论观点。他对巫术和仪式的研究,对巫术和宗教的定义,以及对两者区别的探讨,至今仍对人类学有影响。他认为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发展就是思想形态的发展。巫术基于因果过程规律性的扭曲概念,试图用技术动作控制其结果;宗教通过祈祷向诸神求助。科学把人类带回了正确的因果原理。书中把原始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完全归结为人类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脱离了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
(2)实地访问者
1泰勒
泰勒的理论观点、方法和贡献可以从他的著作《早期人类历史文明和原始文化发展研究》中概括如下:
(1)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在民族志中的广义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他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文化现象的研究中,主张把文化详细列出来,就像博物学家的动植物目录一样,分门别类,比如世界技能、信仰、习俗等。要了解它们的地理分布、传播影响、历史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民族生活的所有细节都代表了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的整体。讨论文化的目的是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规律。泰勒的《文化科学》被视为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以丰富的民族志材料为跨文化比较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泰勒对各个民族的大量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相似之处,有些制度、仪式、习俗、神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可以证明人类生活的现象是由规律性的原因引起的,证明这些现象的适时生存和扩散的规律在一定的文化阶段会成为永久的社会规范的条件,也就是他认为文化是进化的。原始文化具体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人类在蒙昧时代使用石器,吃野食;野蛮时代,有农业,使用金属;文字是在文明时代发明的。文明包括幸福的进步和一些道德品质的提高。他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人类社会的体系和它所居住的地球一样独特。它们一直相连,第二次进化,序列一致,全世界都是这样;即使在种族和语言上有表面的差异,但它们是由相似的人类特征塑造的,并通过边疆的变化影响着蒙昧、野蛮和文明时代的人类生活。”
(3)对方法论的贡献。泰勒强调“人类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人类学方法并使之系统化。”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第一,他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本文在前人采用的比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研究,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判断文化发展的水平。其次,阐述了剩余法。“剩余指的是一种过程、习俗、观点等。习惯性的力量使它们进入一种与它们所起源的社会状态完全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因而它们成为新的文化状态所起源的旧的文化状态的物证和例证。”第三,引入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他用比较相关文化元素的方法来解释几种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被称为“粘合”或“关联”。某个习俗的“关联性”表现了哪些民族有相同的习俗,哪些习俗伴随着它或者排斥它。
2摩根
在与欧洲隔海相望的美国,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也为人类学的创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亲属和姻亲制度》、《古代社会和人类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研究》都呈现了他的人类学进化思想。
(1)社会进化理论
古代社会从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首先是发明和发现。他追溯了人们寻求生活资料的方式的发展,概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他认为,生存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与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和财产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是政治理念的发展。蒙昧野蛮时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是基本单位,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是相继的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是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可以称之为国家。第三是家庭价值观的发展。人类最早的历史上存在着一种杂交状态,由此产生了五种婚姻家庭形式:血缘家庭——群婚家庭——二元家庭——宗法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第四是财产概念的发展。他讨论了财产是如何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是奴隶制、阶级和国家的物质基础。
(2)宗族制度研究。
摩尔根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揭示了古代社会包括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在内的氏族组织的有机结构。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是原始社会的细胞。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原始社会依靠氏族组织和各级机构进行管理。这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特权的社会。摩尔根列举了世界各大洲许多民族都存在氏族制度的例子,说明氏族制度是一种普遍的制度。这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时代的社会制度。
(3)亲属制度研究。
摩尔根是亲属制度科学研究的先驱。他提出了婚姻家庭从杂交到一夫一妻制的进化顺序。根据他的研究,婚姻形式是家庭形式的基础,家庭形式是亲属制度的基础。“每一种亲属制度都表达了该制度建立时已存在的家庭的实际亲属关系,因此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婚姻形式和家庭形式,但这两种形式都可能在其亲属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进步到更高的阶段。”亲属制度与婚姻制度相关,婚姻制度是以婚姻为基础的,这是他亲属制度理论的基点。
三大经典进化论的贡献与批判
1经典进化论的贡献
纵观经典进化论的发展,其贡献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
(1)诞生了人类学,创立了研究全人类的科学。第一,进化论学派作为人类学的创始人,最早发起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确立了人类学的文化观。第二,进化学派开创的田野调查、直接观察、比较研究和残差法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在理论上用进化论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的心理,所以产生了相同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方式,从低级到高级进化。
(2)进化人类学将其作为实证科学提供的古老成果,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进化观,对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创始人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提供了充分而具体的事实依据,补充和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典进化论也有其局限性。
2对经典进化论的批判
(1)反对者认为,人类历史不受任何规律支配,文化和社会的演进是平滑的,可以分阶段的,这是不可接受的。
(2)反对者否定进步阶段的顺序,认为根本不存在进化规律,进化论阐述的进化路线是单线进化,认为社会发展不是单线直线的,而是有多种方式。
(3)认为氏族制度不具有普遍性,反对母系氏族制度先于父系氏族制度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