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管理实体和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在学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教研组的工作密切相关;教研组不仅是教学常规的实施者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搞好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无论是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层面;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层面;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秀,大多数人以活动的形式加入;不能把教学研究的目标局限为单纯的教学质量。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教研组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校本研究,落实到教师的研究和实践层面。

一,当前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管理:

1.分级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些学校更重视年级组的管理,而相对忽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管理。因此,一些学校仅仅满足于成立教研组和备课组,可以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并没有使教研组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现有的形势和条件下,教研组尚未成为教师继续学习和科研的重要基地。

2.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注重对教师个人的培养和指导,对教研组的集体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方法指导。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不是民主选举的,而是主观任命的。有的组长根本体现不出“长”的作用,有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

3.学校教研活动没有制度化,学校领导未能深入课改一线,部分领导从根本上放弃教学。虽然在相关会议上谈到了课程改革的问题,但这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建立的体系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不能把握教学、科研、研究的一体化。所谓的以科研促教学,推动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仅仅局限于口号,在具体操作和执行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2)在教研组内部:

1,教研组的工作老套。从教研组的工作方法来看,部分教研组组长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满足于旧的教研模式,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日常教研活动主要以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为主,没有具体的教研目标和详细的教研措施和可操作的教研策略,教研组在学科教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2.教研组的活动转瞬即逝。纵观教研活动的全过程,一些教研组不能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明确的教研课题。教研活动更多的变成了一些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的空洞说教活动。整个教研活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细致的统筹安排。其次,从教研效果来看,教研组的活动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无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3、教研组评价。学科教研组工作的评价一直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大多数学校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教研组长的基本职能和教研活动的基本规范,对教研活动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教研活动随意性大,管理不严;另一方面,学校在评价教研组工作时,仅以教研活动次数和活动材料来衡量教研组工作的成效,缺乏对教研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些简单的评价方式挫伤了教研组组长的积极性,制约了教研组工作的成效。

(3)教师自身:

1.学校管理教研组的活动不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一些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一种负担,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导致很多教师参加教研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教研,我哪有时间教我所有的新课!”

2.有些老师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听课、备课、指导、批改作业、考试等。学校、教育局、家长最需要的是考试成绩,而教研有时事倍功半,有些不具有可操作性,结果得不偿失,研究欲望不强。

3.学校缺乏研究氛围,部分教师没有问题意识,遇到教学问题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研究价值。比如有的老师上课效率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就拼命要求多上几节课,很少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很少考虑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

4.在当今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果,评价者看重的是教师个体,导致部分教师只注重自我成长,很难与他人真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参与交流,分析讨论也只是流于表面,不愿深入研究。

二,关于教研组的建设

(一)加强教研组的组织。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

教研组的建立是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的。一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教研组。在更小的范围内,通过合并相关学科,成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纳入其主干课程的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职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根据兼职上课的情况组织成相应的教研组。

2.在学科教研组下成立备课组。

备课组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同学开展教学研究的组织。教研组和备课组的职责和活动范围不同。加强统筹协调,使两级教研组织充分发挥相应作用。

3.教研组组长是教研组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是联系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要纽带。

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群众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并定期更新和调整。明确并落实教研组长的岗位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长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务处建立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教学管理工作。

附:就团队领导而言,必须具备“三种意识”:

首先是勇挑重担的意识。组长除了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认真落实上级和学校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学校有接待任务,首先要上好公开课和示范课。

二是学习进取的意识。既要保持教学能力的提高,又要保持教学艺术的新鲜感和教研科研的风格。

三是热情服务的意识。一方面,上级和学校布置的活动多,经常要走教研组的路线。另一方面,一个小组有六七个人之多,年龄、性格、脾气、工作作风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研组长腿勤、手勤、口勤,有一颗温暖的心,一颗宽厚的心,一片服务。

(二),明确教研组的基本职能

一般来说,教研组的基本职能主要有四个:

1,管理功能。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协助教务处围绕日常工作和教育教学对本组教师进行监督管理,帮助教师提高认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

2.导向功能。教研组是同学们的基层组织和学习园地。要指导这个群体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如何备课、听课、开展研究等。,还要督促和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做好日常工作检查和教学质量监控。特别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解决。

3.组织功能。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和各种竞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研究功能。教研组的重点是组织教师,讨论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教研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日常工作:

1,组织业务学习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我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及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运用新课程及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帮助教师不断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

2.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执行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测试评价、课外辅导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日常管理。加强对本学科各年级备课组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行为,及时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积极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和教学质量的检测评估。

3.广泛开展教研活动。

围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程改革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重点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加强考试与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提高教学和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学科发展规划,把握课程改革方向,明确教学改革目标,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逐步形成本教研组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

认真承担学校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任务,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的专业特长,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研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建立本学科的科研课题或研究课题,集合集体智慧和力量,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及时总结推荐教育改革经验和科研成果。教研组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

6.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要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确定和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充分关心青年教师,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和健康成长。

7.创造一个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

协助学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和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沟通、帮助、指导工作,形成真诚合作,* * *享受成果,* * *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8.重视教研组的文献建设。

建立教研组工作档案,重视各种教研活动的记录,积累和整理各种文字和档案。

三、关于教研组的管理

1,处理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关系。

学校年级组和教研组不是对立的机构。作为学校工作的两大支柱,二者不可偏废。年级组是基于学校的行政权力而存在的,旨在督促教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研组是基于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权而存在的,旨在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工作相互依存,共同实施。教研组建设要与年级组管理同步发展,年级组管理强调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教研组强调教师的教学和研发,以教师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和年级组之间的沟通、融合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形成两个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合力。要合理分配年级组和教研组的权利。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能和责任;要加强年级组和教研组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学校质量的提高;在年级组的配合下,教研组要积极尝试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也要尝试为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必要进一步理顺教研组的管理体制。教研组应在教务处的领导下与年级组共同工作。

2、做好相关制度建设。

校级教研组的行政职能一直比较薄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着组织教师专业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职责,但并不具备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大多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经历与能力,即非权力影响力。因此,我认为教研组组长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步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研组建设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这是依法治教、和谐治教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必须经常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这个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

●在学校层面应建立教研组的一系列工作制度。比如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职责,中层蹲点制度(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蹲点在一个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教研组组长月度工作汇报制度,教研组组长学习考察制度, 校本培训与教学反思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导师制、案例与课例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

●教研组内部也要形成一系列的工作制度。

(1)教研组定期活动制度。努力做到“五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的议题、切实可行的活动安排、讨论过程中的材料积累、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书面总结和交流研讨。

(2)阅读分享制度。在教研组建设中积极倡导“与书为友”的理念,重视合作互补、经验分享、精神共享。阅读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杂书”。教研组要求成员广泛阅读各种有用的书籍,增加人文背景。教研组安排一点时间让老师介绍自己的读书摘抄、读书心得或者推荐好书给大家分享。第二类是专业理论书籍。教研组要求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选择地精读专业理论书籍,摘抄好,积累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备课和讲课制度。采用讲座制备课,提倡“多方案备课”、“专题备课”。还可以围绕某一教学环节多开展研究性备课,将个别备课与集体备课、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将课前设计与课后反思重构相结合。(4)听课评课制度。可以分三步进行:①教师上真实的反映其正常教学的课;(2)教师讲课,重在反思和重建;(3)参会人员真诚发表意见,聚焦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5)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就不可能执行的过程,这是一个人文与制度融合的过程。我们认为,人不是制度的奴隶,但必须被制度所束缚。特别是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完成任务的过程,有赖于团队的合作,有赖于良好制度的建立,有赖于制度的正确引导和评价。因此,我们在学校建立的制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给每位教师创造了空间,又保证了教研组建设过程的落实,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努力。

3、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要给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的人员调配、考核、经费控制上有一定的权力。其次,要切实提高教研组组长和备课组组长的待遇,给予教研组和备课组一定的活动经费。最重要的是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和“阶梯”。要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形成学科优秀人才成长梯队。

4.积极创新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方法。

教研组和备课组是教学改革的前沿。创造性的教研活动可以突破传统教研活动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僵化老套等缺点,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进入实际的教学生活、教师的关注领域和教师的需求领域。通过营造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使教研组、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

5.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的重要手段。要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集体备课应坚持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主要备课与参加研讨相结合,做到全身心投入,真诚讨论交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倡导二遍三遍备课。有必要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制度、人员、时间、内容、程序、效果“六个保证”和进度、要求、内容、重点难点、练习、考核“六个统一”。要加强过程监管,不仅要检查备课方案、备课记录和教案,教研组、教务处、年级组的负责同志也要联系备课组,亲自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既可以依靠年级组的行政管理,也可以依靠专业的指导。年级组主要为集体备课活动提供保障,解决实施中的困难。教研组要加强对集体备课组的业务指导、评价和管理。学校要加强对备课组教学质量的约束性考核,增强合作意识,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6、做好教研组的考核评估工作。

教研组的评价从师德建设、常规管理、教学水平、教研成果、教师培训五个方面进行。

7.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真正的生命成长,通过教师的发展进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进步,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尤其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对教师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我认为教研组文化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民主、合作、竞争、和谐”。

1,“民主”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石。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形成合力。

2.“合作”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合作、交流和对话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团队领导要打破教师之间自我封闭的壁垒,倡导沟通、合作、对话。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的对话和交流会启迪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改进他的教学行为。同行的想法和好的建议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可以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试考核,随时交流讨论备课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竞赛”也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竞争”来自于孤立的工作环境和对教师单向的、不完整的评价体系。教师的工作往往是孤立进行的,教师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所以学校评价的导向很重要。学校需要竞争,但不是封闭的,应该是开放、合作、共赢的。有人认为和谐的教研组文化不需要竞争,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人性根源中的“惰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弹性”,制度建设的监督不到位,很容易导致集体积极性的缺失,甚至导致整个教研组的懒惰。没有竞争,总的来说,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国情;从小的方面来说,不符合学校生存发展需要的办学情况。因此,竞争也是教研组文化的重要特征。

4.“和谐”应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基于教师发展的教研活动需要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我校在教研活动中提倡“百家争鸣”,允许* * *知识与个性并存,允许教师持不同观点,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高。我校公开课教学分层次开展,一般由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进行示范和研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公开课主要是标准要求的优质课,渗透着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样培养他们在教学中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