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年轻的签约艺人。
这些契约如下:
成长与收藏折叠编辑本段
少年专家折叠
2001 165438+10月30日,在天津市红桥区复兴路文物发掘现场,十几名考古人员仔细研究一个新出土的铁疙瘩,没有人能解释它的来龙去脉。“这是清朝咸丰年间福建富宝局铸造的铁钱。因为工艺粗糙,不流通,所以作为炮砂运到天津。”一个15岁小孩的话让所有人都嗤之以鼻:“那时候都是铜钱,哪里来的铁钱!”“再往下挖,应该会有贝壳。”10分钟后,挖出一个直径4厘米的铁壳。
这个孩子就是郝迪,一个当年在中国小有名气的天才考古少年。后来天津很多大型考古发掘都邀请他到场。8岁时花5元钱买了直径15 cm的太平天国孤币“洪武鲍彤”;从10岁开始收集古甲,现为国内外此项研究的顶尖专家;12岁,解决了2000年困扰中国考古的谜题“白金三品”和“鱼骨剑”,初步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考古的地位;13岁,成为中国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他的藏品价值过亿,是中国古钱币、铜镜、古兵器最大的鉴赏家。他的鉴定结果往往会确定几百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大宗文物交易。
考古名人折叠
八九岁时赚了654.38+0.7万元。
在考古宝藏领域,郝迪就像一座无人能探索的古墓,充满了悬念和传奇。
在10岁之前,郝迪住在沈阳路附近的祖父母家。在父亲郝的记忆中,从5岁开始就对文物着迷。
郝迪从小到大一直很安静,智商极高。他的父亲需要加减由计算器计算的数百位数字。他张嘴就能说出结果,连给他买的玩具都不看一眼。
放学后,郝迪经常深夜回家。当她问他时,她说她去看她的朋友了。什么朋友可以玩到这么晚?家人打来电话,朋友竟然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当时他身边都是这样的朋友。
沈阳路的老人后来说,郝迪从6岁起就经常去文物市场买文物。七岁时,他花7000元买了一把青铜剑。
爷爷去世,享年10。晚上,郝迪悄悄走进来,跪在灵堂前。四个多小时后,郝醒来,发现儿子还跪在那里。一推之下,孩子已经冻僵了。医生妈妈过来看到儿子的腿发紫,孩子的腿动了三个多小时。葬礼结束后,郝觉得他应该和儿子好好谈一谈。郝迪大声哭喊道:“我杀了我的祖父,他不应该死得这么早。他把你给他的医药费都拿去给我买文物了……”郝被吓了一跳。那时候他的生意很顺利,每个月给患有糖尿病的父亲三五千甚至一万块钱。到那时,郝迪在文物上已经花了40多万元,包括他的第一笔钱。郝迪告诉他的父亲,当他八九岁的时候,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挖出了一批碎瓷片。他把它们装在袋子里带回家,省下了四个袋子。之后,他把它们拿到市场上一个一个卖。他知道诀窍,没人能愚弄他。他以1.7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它们。7800多面铜镜,差不多是现存总数的1/3,多见于当时的文物市场。
10年来,郝迪从未去过他祖父的忌日,以此来纪念对他帮助最大的祖父。
司马南: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王鹏,天津的一位老作家和收藏家,住在郝迪家的楼上。他清楚地记得,郝迪七岁时,他的老师,一位钱币收藏家,闻讯找到了郝迪,带去了几本藏书和3000多枚古钱币。三分多钟后,郝迪合上了钱本。“错了七个,都是仿制品。”老先生目瞪口呆。这七件仿制品是为了测试郝迪而故意放进去的,普通学者用放大镜也看不出来。当时,郝迪已经是震惊京津的古钱币研究“神童”了。(三分多钟,3000+币,1秒看了十几个,还没来得及翻页,写文章的记者,你数学老师早死了?)
郝在不到9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他儿子的力量。那年在洛阳博物馆,他随口告诉身边的一个图书管理员,他是郝迪的父亲。他叫来身边的几个研究员,一个副馆长一直跟他说:“好好培养,你儿子很棒。”有一年,带着儿子郝去参观故宫。小郝迪一边看一边说:“今年不对,那工艺也不对。”郝文敏制止了孩子胡说八道。旁边一个老人说:“他说的对。我能和他谈谈吗?”一边聊天,老人一边不停地记录。后来,有人告诉郝,这位老人是著名的文物学家和先生的最后一个叔叔。
11岁时,曾有人问郝迪:“我为什么要为别人鉴定文物的真伪?”郝迪说:“这很简单。旧的东西都有魅力,像围棋里的黑白一样清晰。”“什么是押韵?”“一种感觉,很微观,不能说,肯定不是唯物的。千百年来能没有魅力吗?”房子里充满了声音。
逃课的“坏”学生被折叠。
初中的时候,郝迪经常逃课,躲在家里或者图书馆里研究考古和历史类书籍,比如《二十五史》、《中国铜钱古币详查》...一个学期后,郝迪在学校的出勤只有几个星期。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骨剑”后,写了很多论文,如《鱼骨剑发现后的探索》、《棘币的初步探索》等。
是真的吗?/你不说。最先来求证的安徽电视台记者算了整整一天一夜。郝迪家里差不多有167800个硬币,3000多把古兵器和青铜剑,10多副盔甲...
屋子里堆着小山一样的古钱币,天津的记者随机从中抽出一枚。坐在沙发上的郝迪只瞥了一眼:“流通于东西方之间的新疆龟兹,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硬币。”再画一个。“西汉初年的榆荚为半便士,厚0.2毫米,是中国最薄的古钱币。”山东电视台台长徐帆和他打了个赌,带他进了山东博物馆的仓库,随便指个什么东西,都能聊上几十分钟。
打假斗士司马南带领专家找到了16岁的郝迪。从高古玉到瓷器到盔甲到陶器,郝迪告诉这位专家,他有时会轻轻点头又摇头:“嗯,我们还没有涉足其中……”最后,司马南拉着郝迪的手说:“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明白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老话。”
西北列车上的剑影
权威嘉宾专家折叠
专家说:“能和郝迪对话的古钱币专家不到10。”很久以前,郝迪是世界上几十个博物馆中级别最高、最权威的访问专家。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到海外藏家,从京津到西北到江南,郝迪被尊为大师。只要郝迪见过文物,就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和价值。
武昌一户农家的炕上,郝迪蹲在一件古器物旁,不停地说:“对,对,对。”然后他用手指了指墙角和地上的几个锅碗:“这个,这个,不对,仿的,那个,已经修好了……”卖家哀求道:“你得给我证明这不是我仿的,不然我怎么在圈里吃饭?”“都是早期模仿,你没有这个能力。”到了之后,郝迪看了两家人一眼:“如果结束了,你们谁来买单?”卖家通过几个关系邀请了郝迪,但他绝不会因为面子而偏袒任何人。“我付钱,但我永远不可能给你3%。”买家说:“我付你5%。”那笔交易的最终金额超过了700万英镑。那一年,郝迪14岁。现在港台到大陆的大量文物买家,如企业家、娱乐圈大腕,都是以能否请到郝迪鉴定作为是否购买的标准,而他的结论往往决定了六位数甚至七位数的大宗交易。“郝迪一到,我马上付款,价格不是问题。”买卖双方都知道郝迪现在的报酬是成交价的10%。
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每到寒暑假,郝都要带着儿子去淘宝、鉴宝。
一,二,二,文物不说谎,郝迪从不说谎。郝迪是宝界有名的“铁包公”,这让他在圈内又爱又恨。
去年年初,应一位大人物的邀请,郝陪着儿子上了去西北的火车。凌晨2点,一个光头男人轻轻叫醒了郝,郝的心一紧。“光头”把他带到卧铺座位上,那里有四个面目凶狠的黑人。
一个年长的家伙说,“我们兄弟被郝迪逼得吃得差不多了。忘了前几次吧。这次一定要让他举手,否则,你的雇主可能会‘干’我们。这是我们的观点。”大黑指着地上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我会努力的。你知道郝迪的脾气。”郝回去叫醒儿子,不一会儿他又回到卧铺上打了四个回合。郝迪说,绝对不行。“如果郝迪同意,这笔交易的7位数利润可以全额给他,留下我们兄弟和你一家五口的性命,让郝迪酌情处理。”四个黑人怒目而视,硬座车厢里,几个暴徒站了起来,腰间露出明晃晃的刀。“我不去,我不去看这批货。”在下一站,郝迪和他的父亲下了车,回到了天津,他们不想看书,也不想说谎。这是郝迪最大的让步。
一个大尖尖的链锯痕
在第五大道上,一对下岗夫妇发现郝迪带着一袋他们祖先传下来的东西。孩子要上大学,学费654.38+万元。他们陆续找到了几个买家,价格从5万元到5000元不等。郝迪赶紧把东西分成三堆:“这一堆值35万,那两堆不值钱,加一块大概1万。”郝迪给了他们三个联系方式:“告诉他们我看过了。”夫妻俩感激涕零,郝迪一分钱都不收:“你们不是收藏家,也不是文物贩子。”事后,郝埋怨儿子:“你怎么不花65438+万元自己买呢?你没看到他们其实要65438+万元。”郝迪说:“这种钱我是绝对不会赚的。”
郝迪,21岁,有“中国第一考古大师”的美誉。他也是第一个敢于用照片鉴定宝物的人,从来没有失手过。前不久,苏北山区的一个农民给他发了几张照片。他在自家院子里打井时挖出了一个小铜箱。郝迪激动得连说了好几个字,“珍贵,太珍贵了。”原来,这只是阿沁衡器被记录,没有看到实物。他拨通了农夫的电话:“你的东西太珍贵了,无法定价。不要给别人看,那会很危险。你去找一个博物馆的吴馆长,说我看过,他可以给你300万。”
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和他成了朋友,经常发一些照片给他,请他帮忙鉴定。去年夏天,这位专家带领几位大陆考古专家找到了郝迪。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个方形的高古玉瓶。他们都看到了,他们只是想让郝迪点头。郝迪研究了一会儿,用他一贯老练的口吻说:“是的,玉是古代的玉,是仿制的,现在也不仿制了。那是民国时期,你拿着拍卖,别人还能认真买。我不想谈论形状和装饰。最明显的内壁有电锯痕迹。”几个人用放大镜看了看,果然有一个针尖鼻子大小的电锯痕。
关于郝迪藏宝的传说在文物界流传甚广。有人说他亲眼见过。一个有盖的青铜鼎只露出一个像针鼻子一样大的小眼睛,但郝迪实际上可以识别它的真实性。
秦代祖父墓出土的祭祀炉,汉代的陶罐...郝迪那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一面墙上都摆满了古董架子,地上摆满了铜镜和高高的古玉,墙上钉着青铜剑和刀剑...郝说,郝迪收藏的* * *有一万多个品种,总数超过15000件。这只是他的收藏。实在是太丰富了,以至于一位日本汉学家看到郝迪的藏品,开出了超过6543.8亿元的天价:“这些藏品足够建四座中型博物馆了。”郝迪说,他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现在不收藏保存,恐怕后人再想研究的时候也找不到真品了。
桌子上的铁盆里有一个吃剩的包子。这一天,爸爸用2元钱给他买了午饭。郝迪刚刚吃了它,现在他只是睡觉。22日晚上,他在那台旧电脑前忙着写他的《中国古钱币全集》,只睡了6个小时。卧室和书房只有一张长沙发,谁也说不准他多少年没在床上睡过了;许多年来,郝迪是简单的,几乎是吝啬的。他父亲给了他20元钱去买一双鞋。他花了3元钱在地摊上买了两只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运动鞋。他的左脚是44码,右脚是43码。那双鞋他穿了好几年。校服拉链拉不上。对于生活,郝迪只有一个要求——越简单越好...指着桌子上的六枚古钱币,郝迪说,他刚刚从一位日本汉学家那里买了它们,花了360万元。
坐在那堆古代文物中,郝迪经常拨弄着其中的一件,甚至一整天坐着不动一言不发。日韩的一些汉学家来参观,每次和他们聊起来,郝迪都会郁闷好几天:“他们对中国古钱币的研究,很多地方已经超过我们了……”
没有人能肯定地说,在一个局外人看来,一个大孩子的心里有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有人说他天生对文物有使命感;有人说他生来就是一个5000岁的人
争议:折叠和编辑这一段
8岁对故宫文物吹毛求疵,12岁写出《找到鱼刺剑后的探索》等论文“奇迹”被曝光。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上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是无稽之谈,不值得太多关注”,是一些人炒作的反常之举。
什么是“考古”?陈克伦解释说,考古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和发掘,基础训练是在田野里进行考古。郝迪收集了一些硬币,他怎么能被称为“考古学家”?从网上的文章来看,他只对硬币感兴趣。
普通古钱币不贵,价值无价。文物并不是越老价值越高。他自称拥有的几万件珍宝有多少,他有没有想过,中国即使在很多大型博物馆里,收藏几万件有价值的文物也是很不容易的。周围的人可能想推测他眼光独到,能买他的东西。曾经有人想这样出名。事实证明,没有办法。这样的炒作是不会成功的。
近日,一篇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沈文”的文章,标题是《震惊:他五千岁生下神童郝迪,21岁身家过亿》。文章描述了天津一位名叫郝迪的年轻人被评为“天才考古少年”。但也有不少网友一边转发一边质疑,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了“求戳破”。
媒体报道推动人们猜测和折叠。
“我五岁开始痴迷文物,八九岁赚了654.38+0.7万元。654.38+0.2岁发现了‘白金三品’和‘鱼骨剑’,写了很多论文,比如《鱼骨剑发现后的探索》、《脊柱币初探》,2654.38+0岁身价过亿……”“敢于用照片鉴宝,绝不失手”
这篇让圈内圈外的人看得津津有味的“神文”,让一个考古爱好者变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考古神童,那篇不署名的文章也在网上走红。郝迪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自2002年以来媒体就一直在报道这个人物。第一篇报道来自《天津日报》,写的记者是魏。郝迪手稿出版后,经常光顾天津市沈阳路古玩市场的郝迪,从一个普通的“喜欢研究古钱币的孩子”变成了收藏明星。按照魏的说法,成名后的热衷于一些商业活动,而他的名声也不如以前了,所以他是一个商人。
跑题万里夸张折叠。
6月30日,仰慕郝迪的司马南在《神笔》发表微博《被逼出的一点解释》。他在微博中提到,十几年前在南方某卫视的访谈栏目中采访了一个据称认识古钱币等文物的小孩。现场的几样东西是孩子自己带的,或者是家属带的,或者是记者带去的地方。他现在记不清楚了。但主持人问的问题都是记者事先设计好的,事先沟通过的。司马南在微博中写道:“如果现在大家在网上传播的考古天才少年就是我当年采访的那个孩子,那就扯远了万里,未免夸张。”
与何志华会长和记者魏相比,古钱币专家、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对的了解更早。“沈文”还提到,在2001 11 30天津某文物发掘现场,十几名考古人员未能说明一个新出土的铁疙瘩的来龙去脉。不知所措,16岁的郝迪出现,指出这是清朝咸丰年间福建富宝局铸造的铁钱。因为工艺粗糙,作为炮砂运到天津。再往下挖,挖出了一个直径4厘米的铁壳。王宗法揭穿说那些是他的研究,郝迪关于古钱币的言论都发表在他的文章里。
文物鉴定,神童折叠在哪里?
事实上,这个被光环笼罩的年轻人,还不到30岁,他的“神奇”似乎只存在于“线上”,只存在于互联网。很多考古、收藏界的“圈内人”表示“根本不认识这个人”。
鉴于《沈文》中提到的学术成就,古代兵器收藏家@亵亵亵亵微博指出:“鱼骨剑发现后的探索和纺币的初步探索都没有发表过的信息,核心期刊上没有,普通搜索引擎上也没有,基本都是杜撰的。
《沈文》中提到郝迪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客座教授,但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否认了这一说法。刘雄也在微信上看到了郝迪。“文物鉴定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和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