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助保险”及其评价

网页链接

在朝廷与他国正式宣战之前,以刘坤一、张之洞为核心的东南诸侯,感到大局不可挽回,于是开始大胆策划以“护境护民”为主题的“东南互保”。张之洞、刘坤一多次与外国驻汉、沪领事馆及有关外国人联系,多次表示绝不与外国人开战,坚决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一方安宁。英国担心他们不能维持稳定,提出派军舰进入长江帮助,但张和刘拒绝了,说他们有足够的力量维持长江流域的稳定。与此同时,张之洞还召见了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大臣,要求他们劝说两国效法英国,不要对中国东南动武,“* * *以保东南大局”。在刘坤一、张之洞的授意下,对此早有兴趣的盛宣怀与东南及中外官员接触,积极奔走,成为“东南互保”中的一根针。李鸿章和袁世凯也表示坚决支持东南互保。

就在东南诸侯开始与列强接触谈判的关键时刻,6月21日传来慈禧向各国宣战的消息。与此同时,朝廷于6月20日和21日向各省巡抚下达了“联络往来保疆土”、“招贤纳士抗侵略”的命令。

刘坤一和张之洞知道这是谋反的事情,非常担心。盛宣怀也担心一旦宣战公开,谈判会失败。他当即建议刘、张下令电报局不要公开公布这一诏书,只能“秘密呈送巡抚”。

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等纷纷表示支持盛的主张。刘坤一派沈爱仓,张之洞委托陶为全权代表,与驻沪使节交涉。盛宣怀担心清朝的外国使节发现宣战诏书后会立即回国。他认为这无异于宣战,于是劝他们不要“打着旗号回国”,外国使节也强烈支持东南互保,不赞成“宣战”。6月22日,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名上奏,以东南无义和团为由,要求解散义和团,保护使馆,举起了东南互保的大旗。

但当时东南地方官僚内部意见并未完全统一。原支持义和团运动并于1899年底担任“长江水师巡抚”的山东巡抚李秉恒,于1900年5月底抵达江苏省会苏州。虽然他的督抚和南方五省督抚联合反对招抚义和团,在发给朝廷的电报中排名第一,但他主张炮轰长江。盛宣怀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他知道如果长江外的船只遭到炮击,东南互保将功亏一篑,立即打电报给刘坤一和张之洞。此时恰逢朝廷要求各地诸侯不要犹豫观望,要迅速举兵北上,出钱增援。如果有什么疏忽,应该只有执政者来问。刘坤一利用李秉恒的“威望”,让他立即从江阴赶到两江总督所在的南京,命令他带兵北上保卫朝廷。苏俪很忠诚,立即率军北上。刘坤一名正言顺地排除了东南互保的一个“障碍”。

6月23日,盛宣怀、俞连元、陶、沈爱仓在税务总局赫德的帮助下,与驻沪总领事举行正式会谈,商讨东南互保的总体策略和具体方针。谈判内容包括保证东南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求列强约束各自的军队和水兵。盛宣怀怕大睡。6月24日,他打电报给李、刘、张,催促他们在正式接到宣战诏书之前,先与各国领事签约。主要内容是“挽救时局”,“与领事们签订合同,上海租界必须受各国保护,长江内陆应受总督保护。两者互不干扰,以商业人士的生活和产业为主;他一方面指示文武镇压地方,不要闹事,惩罚犯罪的人,以安定人心。”他进一步分析了形势:“北方的事情很快就要糟糕了,看来要留三位统帅在东南拯救社会了。若固守不下,不仅东南被毁,也难救大局。”这份电报首先提出了东南互保的基本原则,其次打消了李、刘、张等地方官员对其以救国救民、尽力挽救大局为由反对宗旨的顾虑,使这种战时公然违抗中央、明显抗拒宗旨的行为有了某种“正当性”。李、刘、张看后同意了。

从最早的接触和谈判开始,外国官员就对中国地方官员能否违背朝廷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志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并直接询问即使缔结条约保证相互安全,贵国皇帝是否会遵守。中方代表谎称合同是按指示做的,反复强调是按指示做的。

受张之洞、刘坤一委派,上海鱼道涟源为代表,盛宣怀为副手,于6月26日在上海与上海领事就“东南互保”正式交涉。会议通过了盛宣怀起草的《东南保护契约》和《上海市政厅内外保护章程》。保障中国东南和平的《东南保约》,又称《中外互保宪章》,共有九条条款。其主要内容有:上海租界属于国家所有,受国家保护;长江及苏杭内陆地区受督抚保护,严取土匪,保护各国商人及传教业;各港口外国军舰仍照常靠泊,但水兵不准上岸。没有和中国总督商量,各国不准多派军舰进入长江等地,不准军舰在吴淞和长江炮台附近停泊。不允许各国军舰在上海制造局和火药局周围巡航,中国保证制造局的军火专门用于防匪和保护商人。

《中外互保章程》在上海签订后,刘坤一、张之洞分别致电驻欧洲、美国、日本的外交使节,要求他们将东南互保条款呈送驻在国外交部,促成了上海谈判。地方督抚应该拥有中央政府直接染指和参与的外交权,直接向外国使节下达指令,这也是督抚权力扩大的重要标志。

东南总督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讨东南互保,彼此的沟通要迅速,要保密。电报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880、10年,经过李鸿章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清廷终于允许他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李鸿章任命盛宣怀为总经理。天津是“总局”,上海是“副局”。凯恩上海电报分局是南路各局的总汇,上海也是中国外国电报的聚集地。这是中国现代电信的开端。在过去的20年里,电报线路已经遍布全国。但义和团爆发后,电、电线、电报局在集团成员眼中是最重要的“洋”东西,必须铲除。这一时期,北方的电报通信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是直隶和京津线。直隶线的破坏使京汉和Xi安之间的交通不畅。京津线的破坏后果更加严重。因为该线路连接北京和天津,并通过海底电线连接上海,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但只有山东省的袁世凯严格控制北方各省的义和团,保护山东省的电线电报局,保持线路畅通。这样朝廷和东南各省之间的很多信息都要通过袁互相传达。

当宣战诏书以“六百里加紧”的传统方式传到全国各省时,除直隶总督外,山东巡抚袁世凯是第一个接到诏书的人。接到命令后,他率先用电报将中外决裂的消息通知了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四人得到消息后,启动了东南互保的计划。电报局总办盛宣怀严令各电报局封锁宣战,并规定东南各督抚之间的密议一律用密码传送给他,保证了各省官员电报信息传递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如果没有电报新技术,或者电报被朝廷控制,东南互保很难成为游戏。

东南互保正式成立后,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徐应珍、山东总督袁世凯、四川总督奎军、陕西总督段方等都赞同东南互保,这远远超出了长江流域互保的范围。

“东南互保”显然违背了“宣战”的圣旨,所以张之洞和刘坤一在签约的当天就要打慈禧,让朝廷接受他们的所作所为。此篇由张起草,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赞成政府对各国宣战、招兵买马的政策,并劝政府改变政策:“此大祸是与一切强国作战”,“拳会只持巫术”,不可能以血肉之躯战胜强国的炮火。“在京师孤注一掷,危迫非常矣。论实力,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对其他国家无敌?大势上,各国愿失一国,无止境。”结果必然是“国旅如何直捣京师,宗族社会如何乘虚而入?”这位大臣等人痛哭流涕,却又不忍说什么,只好敲朝廷的门,要求朝廷改口。“而且,长江一带,只有‘社匪’和‘拳匪’劫盗,‘无拳党可招’。

在论证了朝廷面临的可怕局面后,他们自然得出结论,为了全国和朝廷的利益,应该实行“东南互保”:“就目前情况来看,北方事务已经决裂,如果再蹂躏东南各省,将无净土,饷源全毁,大局不可收拾。只有稳定各国,才能保住领土。”由于长江流域大国利益矛盾严重,“现在我可以在他们禁忌的基础上约束他们。”如果鼓励一个国家,势必群起而攻之,可以从大古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确实是一个解决方案。“他们承认,长江流域如果只有一个国家开战,可能会持续半年,但如果能抗多国”我老老实实不敢装腔作势地吹嘘,免得欺负你爹,误国。”“总之,能保持一天联系,还是能让外人无法在长江之内显示自己的野心”。

他们抓住圣旨中“诸侯互相鼓励联络,* * *助危”的字眼,试图将东南互保描述为符合圣旨的“互相联络,* * *助危”。他们当然会忍不住说:“如果各国都想开战,派一大群军舰来攻击我们在江边的营地,那也是被迫的。我深感亏欠,有保家卫国之责,故当竭力抵抗,生死将* * *。”最后,他们特别强调,朝廷不应该召回驻外使节。“如果使节们打着旗号回国,那就是明显的决裂,相信会破坏各国的生活和物产,以后要改变事情就更难了。把它们暂时保存在各个国家似乎是合适的。”尽量给朝廷留一条出路,将来谈判讲和。

6月28日,也就是东南互保《章程》签订两天后,朝廷在上海“宣战”,张之洞、刘坤一向盛宣怀保证,一切责任由他们承担。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