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有多长?有多少种方式?
汉字有一个几千年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如下:商代以前是起源史,殷代甲骨卜辞是成熟期。
此后发生了一系列演变,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史脱离了古文字阶段,进入隶书阶段。
从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代刻书上艺术化地变成了“宋体”。后来被宋体模仿,大致就是我们今天用的字体。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很多,发展的类型也不一样。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优秀的文字文化。
扩展数据:
历史上使用的词语: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琦”,写在商代的龟甲兽骨上。
65438+是2009年底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的。它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在中国商代晚期(14 ~ 11世纪)被皇室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商朝灭亡,周朝兴起后,甲骨文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2.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的青铜器铭文也称为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以鼎为代表的礼器,以铃为代表的乐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朝进入青铜时代,炼铜和青铜器制造技术非常发达。因为一周前铜还被称为金,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青铜铭文”或“吉祥文字”;因为这种青铜器上钟鼎上的文字数量最多,所以过去被称为“钟鼎文”。
金文的应用时间约为1200年,从商代初期到秦灭六国。根据容庚的《金文辨》,金文共有3722个字,其中2420个字可以辨认。
3.小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221年前),小篆实行“文字同语,汽车同轨”的政策,统一计量负责。在秦国《大篆》原始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了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造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
在中国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逐渐被隶书取代。但由于其字体美观,一直受到书法家的青睐。
由于其笔画复杂,形式古朴,可以随意添加曲折,篆刻,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印,一直使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的崩溃和现代新防伪技术的出现。
百度百科——中国汉字史
查看所有101答案。
北大教授领衔的《儿童素养大全——熊猫博士的素养》有着更为严谨的课程设置。
孩子识字哪个家庭好?熊猫博士识字采用逐词学习体系,由浅入深,幼幼衔接更高效!现在熊猫博士注册成为3天VIP,先体验3天课程+分级绘本+学习报告。
紫旭(上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告
杂志来杂志订阅商城优惠100。
杂志订阅一站式杂志平台,这里的杂志全部立减299 40元和499 60元,买的越多,立减越多,企业订阅更优惠。欢迎选购
广州海虹文化传播有广告。
所有相关问题
关于汉字起源的信息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仓颉受命于黄帝收集和整理文字。仓颉根据猎人用动物脚印判断和记录信息的方法发明了符号文字,并由黄帝推广到各个部落。这就是汉字的起源。
408浏览9785352019-06-24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共5条)?
汉字历经六千多年的变迁,演变过程如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金笳隶书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七体汉字”——汉字的出现是有据可查的,大约在公元前65438年。甲骨文既是象形文字,又是表音文字。直到现在,汉字中还有一些象形字,非常形象。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篆书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早期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他们用器物画出的线条非常简洁生动;二是标准化,字形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基础。后来秦丞相李斯将大篆简化,改为小篆。小篆除了简化了大篆的形制外,还达到了线条化、规范化的完美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和文字,变成了工整、和谐、非常漂亮的基本为长方形的方形字体。但是小篆也有自己的根本缺点,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非常不方便,所以几乎同时也出了一种两边扁形的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汉字的可读性和书写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李殊之后,它进化成了曹彰,现在它是草。到了唐代,有了用笔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野草》。随后,由隶书和草书结合而成的楷书(又称真迹)在唐代开始流行。我们今天使用的印刷体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楷书和草书之间是行书,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书法类型——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刻刀对汉字的字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醒目易读,后称为宋体。当时刻的字体有两种:胖仿脸、刘体、瘦仿欧体、危体。其中颜体、刘体的笔触高耸入云,具有横、细、竖的一些特点。在明代,隆庆和万历之间,它从宋体转变为明体,笔画精细,字体方正。原来,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的很细,竖的特别粗的洪武体,官帖、灯笼、告示、私界石、祠堂神主牌等的标题牌都用这种字体。后来一些刻书人在模仿洪武风格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非脸非欧的皮肤剪影。特别是因为这种字体笔画横平竖直,真的很好刻。它不同于篆书、隶书、真迹、草书,独具一格,清新悦目。所以从16世纪开始就被广泛使用,成为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现在还叫宋体,也叫铅字体。在汉字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动,装饰丰富,草书速度快,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美观,便于读写,实用,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图画到线状符号、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和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变历史为中国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在文字设计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和风采,就一定能设计出运用巧妙、构思独特的精美作品。自秦始皇统一以来,中国文字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鲜明独特的民族和民俗风情,中国的文字史深深地镌刻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然而,现在有些人对自己的语言知之甚少,但对他国语言的热情却还是半调子。文字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的变迁、历史和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随着汉字的发展,秦统一中国后,不断对汉字进行简化和整理,使汉字逐渐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四个阶段。其中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隶书不同于秦隶书和隶书。可见,历史上任何一种新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的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经基本定型(表1)。
1浏览332020-04-10
汉字历史信息
我帮你从百度找到的资料: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中国学者一直在努力揭开汉字起源的神秘面纱。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书法契约说”等多种说法。古籍也普遍记载了创造汉字的黄帝史官仓颉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系统的书写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如果仓颉真的存在,他应该是一个文本组织者或出版商。最早的符号雕刻于8000多年前。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公布了一系列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比安阳殷墟甲骨文还要早。这些材料主要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历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雕刻或绘画符号,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石器等上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通过对全国19考古文化的100多个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号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比较,认为我国最早的雕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学考古和高科技手段等科学方法,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从而比较出商代以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线索。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除了现存的郑州商城遗址和小双桥遗址的小规模资料(近年来已发现10余例朱树涛的商代早期文字)外,商代以前的其他符号比较零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大多与商代文字脱节。还有一些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的符号。最常用的500个汉字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和谐。我想让他们生下来就用,出来就可以分组。也可以每年一起干,过了十三期就可以学法了。百姓也要经历同样的一段时间,家里的电高如水,增加了小事情的现实性。这两种制度都应该使实践的观点成为必要,而良好的性应该由于其他一些原因而结合起来。如果你是对的,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的利润比例或者质量和气体的第一个方向。这一变化只留下了未解之谜。那些对月球的建设非常有感情的人走到了最前面,提出了这个问题。党展五果已经换成了一般的残次品,对老人的基本资本和道路的流量的长期需求小于山系。最好是看团。号角时期的根子上,农夫指几个九区,先逼西打,后保南。术极收,六权认,证清,变美。剪风更简单,教白花花,带场装车。真的是要眼观六路才能达到目的,要声声示辩,要报班尾,要离开中国,要出名,要有才华,要诚实,要诚实,要诚实,要诚实。家庭维数标有“守待发,亲亲快行”字样。在王看来,具有严格铁价的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汉字是一种独立起源的书写体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外国语言。然而,它的起源并不单一。经过多次和长期的磨合,大概在夏初,我们的祖先在广泛吸收和使用早期符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那个时候,汉字体系迅速成熟。据报道,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字材料,中国至少在于霞时期就有了正式的文字。例如,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扁陶罐上发现了毛笔和竹书的“文”字。这些符号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配置,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资料还不多见。文字最早成熟于商朝。就所知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而言,文字载体种类繁多。当时,除了用毛笔在简体字上书写外,其他主要的书写方式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陶器、玉器和陶铸刻在青铜器上。以殷墟使用的甲骨文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的商代文字资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资料。殷墟反映的商代文字不仅体现在文字数量多、材料丰富,而且突出表现在文字的创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基本字的结构特征可分为四类:以人体和人体某一部位的形体特征为构词基础;以劳动创造和劳动对象为构词基础;以动物和家畜的形象作为构词的基础;以自然意象为构词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来看,这些成熟较早的象形文字所选取的对象,与我们先民的社会生活相当接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这些象形文字所描述的内容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此也具有配置来源广泛的特点。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写于商代,只有少数阿布史家使用。主要是用刀刻在龟甲骨上。由于龟甲骨较硬,笔画以直为主,很少圆。因为甲骨文是用锋利的刀刻出来的,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征:形象性强,无八股,大小不一,随意性大。2.金文金文,又名钟鼎文,盛行于西周。这是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状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刻在一个模子上,然后铸造的,所以更容易书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形状圆润,大小均匀。与甲骨文相比,象形性较低,文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变体较多。3.篆书有两种:大篆和小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的一种文字,又名《文淑》。战国时期,石鼓文和周宣王使用过一种识字课本《识字篇》。形体特征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同一种文字政策时发行的统一字体。李四等人整理文字后修改字体。由于是官方颁布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后,异体字大大减少,字体为长方形,为汉字的“方块字”奠定了基础。小篆的笔画更加对称整齐,线条粗细均匀,更加圆润,象征性增强,画面意义大大消失。因为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的,所以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化。4.隶书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代。秦代隶书和篆书并行,是隶书抄写公文的一种方便字体。小篆书写困难,不能满足秦代公文的需要,所以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为了方便快捷地写字,李殊把小篆的圆圈改成了有方形褶皱的直笔画。变《小传》的纵向衔接结构风格为横向平伸;这个时候,隶书就变成了不再是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极大地改变了汉字的字体,所以“隶书变”成了古今汉字的界限。小篆之前的汉字是古汉字。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象形性强,刻板性差。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没有任何一个构词元素——笔画。隶书之后的汉字是现代汉字。现在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文字由有限种类的笔画组成。汉代的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形式,也称为“韩立”(又称隶书)。韩立的写作风格多样,一是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一种是以圆笔为主,比如曹全碑。5隶书隶书基本上是由篆书演变而来,主要是将篆书的圆笔画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颜料书写时很难画出圆笔画。隶书又称“官字”、“古书”。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满足书写方便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篆书简化,将篆书的匀圆线条变为直方笔画,便于书写。隶书分为“李芹”(又称“古力”)和“韩立”(又称“金历”),隶书的出现是古代书写和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庄重字体,书写效果略宽平,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和“曲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素有“韩立唐凯”之称。也有人说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其名称起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它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楷书奠定了基础。隶书扁平、工整、精致。到了东汉,撇压等点画被美化为向上挑衅,轻重程度不一,具有书法的艺术美感。风格也趋于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相传隶书是不在秦国的程邈在狱中编的。通过去繁就简,字体变圆变方,笔画改为直。将“连笔”改为“断笔”,由线改为笔画,书写更方便。“李奔”不是犯人,而是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所以在古代,隶书被称为“左书”。隶书盛行于汉代,成为书法的主要风格。作为初创的李芹,篆书的含义很多,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加工。打破了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渐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统一下,汉代的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主导文字,同时衍生出草书、楷书、行书,为艺术奠定基础7楷书楷书也叫隶书,或真书。其特点是:造型方正,笔画直,可作模型,故名。始于东汉。楷书名家众多,如欧体(欧阳询)、于体(余士南)、颜体(颜真卿)、刘体(刘公权)、赵体(附)等。早期官方手迹还很少,结构略宽,横画长,竖画短。在传世的魏晋中,如钟繇的《申报表》(左)、《推荐四季之志表》、王羲之的《乐以论》、《黄庭经》等,都可以算是代表作。看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改隶书之波绘,拾之,犹存隶书之竖。”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也分为两派。北派的书法风格,继承了韩立的遗风,笔法古朴严谨,但风格又古朴严谨,被称为“渭北”。南派书法更疏更美,胜于信札。南北朝时期,因为地域差异,个人习惯和书风差异很大。北书强,南书富,各有精彩,密不可分,而包和康有为对两朝的书籍,尤其是北魏碑志,都是十分推崇的。康引用十大美女来强调渭北的优点。唐代楷书,像唐代国家局面的繁荣,真的是前无古人。书法风格成熟,书法家辈出。楷书方面,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都是后人看重其楷书作品,视之为书法的典范。8草书草书:汉字的一种风格。形成于汉代,为书写方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有曹彰、曹金和狂草。的笔画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松江版三国吴的急章。今草不拘一格,流畅自如,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初月》和晋代的《得时》。狂草出现在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其笔法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那以后,草书只不过是书法家模仿曹彰、曹锦和狂草的作品。代表作如张旭的《腹痛》帖、怀素的《自传帖》。草书是为了方便书写而产生的字体。始于汉初。当时是“曹丽”,即潦草的隶书,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曹彰”。汉末,张芝将“曹彰”改为“现代草”,人物风格一举形成。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发展为“野草”,笔触连续,字形多变。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草书,也可以说是草书。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笔法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像楷书那样端正。开模法比草书法多,称为“开模”。草书法多于模块法,称为“草书”。行书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
311浏览53872017-11-26
中国关于汉字的历史和信息是怎样的?
在商代之前,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这是因为文字最早的来源是图画,书和画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联系。汉字的起源是原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慢慢地从原来的图画变成了“表意符号”【2】贾湖雕件八千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雕件(距今9000-7800年),称为贾湖雕件。有学者认为只是刻字,也有学者认为是写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对贾湖碑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贾湖碑刻为汉字起源这一关键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家葛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张中柱和李学勤教授合著的《中国河南贾湖公元前七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使用》一文在英国《古代》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媒体的关注,感兴趣的外国学者也在《科学》网站上进行了讨论。蔡、张居忠《中华文明的灿烂曙光》解析——兼论贾湖在舞阳发现的卦象字[1]:贾湖21铭文中,公认的11字属于反映易学中李立、坤形象的卦象字。7000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了630多个雕刻符号,这在同一时期的国内外文物中是非常罕见和惊人的。符号的种类和丰富程度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字的作用可分为表意、盖章、计数三类。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10,3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蚌埠,共同探讨“蚌埠双墩遗址雕刻符号与早期文明起源”。与会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字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的来源之一[3]。半坡陶器符号六千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罐口边缘有二三十种雕刻符号,即半坡陶器符号,于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有些是数字。青墩刻本属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江苏青墩遗址。它有5000年前的数字雕刻。乔庄墓铭文属于浙江乔庄墓址铭文,属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那是5000年前的事了,有些词是连成句子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动物骨头上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见于山东(赤峰、关中等地),是中国最早的可识别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为“骨雕”,确定雕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之间,为龙山文化时期流行文字。2010结束以来,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在贤成功地对甲骨卜辞进行了系统的破译,从文字的来源、结构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甲骨卜辞与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陶寺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朱温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测年和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1984年,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扁壶的碎片。残片周围的胡茬被涂成红色,残片上有两个大字,其中一个是“文”,另一个字被专家多方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成说,朱文淑比甲骨文早1500年[4]。考古学家苏曾评价说:“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的‘国方’时代阶段,而且确立了当时在的中心地位,相当于古代历史上的尧舜时代,也就是先秦史籍中最早的‘中国’,奠定了中国的基础。”翼城县位于襄汾县的东南部,是传奇人物汤涛唐尧的后裔。【3】夏代水书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24个水书字。更折中的观点是,中国文字在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当然这不是公认的观点,因为夏朝出土的文字还很少。殷商时期约为公元前14世纪,殷商晚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相对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刻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殷墟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延续。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无法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中国只有现代人才能读懂商代的一些“甲骨文”。这些龟甲上的文字最初是用来预测好运或厄运的。古代人认为,如果把一些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气等问题刻在龟甲上,然后用火烧龟甲和动物的骨头,那么产生的裂纹就可以由占卜师根据这些裂纹的形状和方向来判断。这就是现代汉字“甲骨文”的始祖。迄今发现的“甲骨文”有5000多种。而且有一千多种可以解读。西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器,刻在青铜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就是“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和石鼓文。相传为周宣王太史公所作。至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十面周代石鼓,上面刻有十首四言诗。因为封建割据,支离破碎,话也不尽相同。直到秦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来统一文字。秦朝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计量。他的突出功绩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将当时的文字收集整理后,再加以简化美化,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又称《秦篆》。此时,文字中几乎没有象形文字。秦代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速度很慢,所以民间出现了很多简单的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将“小篆”的圆形改为方形。《小篆》的曲改直,分出一些偏旁部首,称为《李芹》。汉朝时,隶书很流行。《李芹》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方正正的,而《韩立》则充分发挥了毛笔的作用,有着“蚕头雁尾”的曲折,便于书写。西汉时流行这种隶书。叫它“韩立”。当韩立在汉代流行的时候,楷书还处于萌芽状态。到了魏晋南北朝,就很流行了。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他们吸收了篆书的圆笔画,保留了隶书的方直,去掉了“燕尾”。汉字的结构一般是固定的。当时称之为“真书法”,后人因其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而将其改名为“正书法”。[4]楷书在唐代特别流行。颜真卿、刘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当作典范加以研究。“草书”的起源,如行书或其他文字,不能确定是从何时开始的。史书记载:“战国时,楚怀王令屈原立宪令,但草案不在桌面上。上官石见之,欲夺之,盖草书始祖始[1]。”所以草书起源于草书,说明草书形成于战国时期。因为字体是从草书开始的,为了起到写生的作用,比较省略和潦草,所以写不出来工整,顾名思义就是草书。但这种草书只能说是古篆书(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的草书始于汉初,其演变过程应该是先“曹彰”,再“今草”,再“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