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李东阳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茶陵,原名茶乡,因传说中的神农颜地陵在此而得名“茶陵”。古代为长沙所治,曾多次产生著名诗人、词人。例如,在元末遭受内乱的李奇,被戏称为“两颗心老人”。他在农村生活了30年,著书立说,写了1000首诗。他被誉为元明时期湖南第一诗人。李东阳的父亲李淳年轻时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勤奋好学。他认为书法应该自然模仿,而不应该矫揉造作。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讲解了永久字的八种方法,共32种变化势,84种类型的结构。李淳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立志做官,以教私塾为职业。他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日夜监督书法的书写,为李东阳日后成为诗文大家奠定了基础。所以李东阳的朋友刘大侠后来评价说:“李东阳事业上的成就,应该归功于父亲的培养和教育。”
在如此浓郁的家乡和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李东阳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4岁那年,他在北京跟父亲在一起,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宇,被北京人视为神童。顺天府官员向景帝推荐了他。他在景帝面前写下了“龙、凤、龟、林”等10多个汉字。景帝看了很高兴,送给他一些名贵的水果和金银元宝。之后,景帝两次召见李东阳,请他讲授《尚书·大义》。景帝也很满意,允许他在顺天府读书。成年后,李东阳刻苦向颜真卿学习,博采其精华,自成一家。人们称赞他:“长沙是大草,也是中世纪的绝技!玲珑飞,不可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怒放无癌,盖以清才,出无糟粕。”
1464年(明英宗天顺八年),李东阳考上国子监后仕途一帆风顺,历任编辑、讲师、太常寺邵青、礼部右侍郎。1490年(弘治八年),李东阳为文渊阁大学士。他入阁参与机要事务时,被称为贤相。到了晚年,由于看到太林把持朝政,武帝荒淫无度,屡谏无效。李东阳以年老多病为由,毅然辞去纪录保持者的职务,回到家乡养老。
李东阳不仅以书法闻名,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入阁18年,时间长,职位高。他不仅学识渊博,还能奖励他后来的学习,推荐他的才能。因此,许多文学学者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诗人流派。李东阳曾是明中叶文坛的领军人物。所以明代《李东阳传》写道:“弘治时,丞相李东阳主文,天下孤家。”
明初,泰格风风靡全国。它是由杨士奇、杨蓉、杨普等泰格大臣组建而成的。大多是粉饰太平,唱赞歌,用优雅的文字来放松。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风格遭到了以李攀龙、王士祯为代表的复古派的反对。他们主张“文学必秦汉,诗歌必盛唐”,主张模仿复古。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是泰格风格向复古派的过渡派。李东阳的一些诗歌反映了社会和民间生活的现实。他在1472(成化八年)回到湖南长沙时,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写道:“湖南快死了,一生叹息。”后来,他在一首名为《浮生客》的诗中描述了船民的生活:“江南人以船为屋,白发常年留水。小孩子走路不知道干活,女孩子光着脚随波逐流。”白发苍苍的老人还要长年在水中漂泊,连孩子也要随波逐流,工人的生活好辛苦。在家乡茶陵,李东阳吟诵,“田家郎春末未归,小池清凉多雨适合。园子绿时蚕先熟,野麦绿时飞。”写的是春末夏初,农村妇女忙碌而充满活力,缝衣服,采桑,养蚕。通过这些诗歌,体现了李东阳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李东阳的诗也描写了长沙和茶陵独特的民俗风情。“江头彩旗明,船上鼓不停。湖南乐胜军记得潭州城是五月五日。”这是端午节长沙人民赛龙舟的欢腾场面。“柳深桑叶,家子乐。羊打瘟鬼,击鼓烧香与土地神争。”这是明代茶陵农民春季社交日的习俗,充满活力。李东阳擅长写风景。他在长沙写下《有约鲁寺》,说:
“险峰高观楚江,路通首套。千树松柏合两路,四山风雨一僧寒。平沙浅草远天,夕阳隔水。蓟北湘南尽在眼前,鹧鸪独声。”
这首诗描写了崇山峻岭,道之危歌,殿之雄伟,景之幽深,流露出一种孤独苍凉的气息。是一首融合了历代咏庐山诗中情景的诗。
李东阳的许多诗歌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和意味深长的思想。他的好朋友兼同乡彭失意回国后,李东阳写了一首《送彭北京》给他:
“挽歌未停,归来尚待奏。秋风短褐衣,夜雨寒红湖梦。叶在叶下,惊现迟暮之年,难念人情。长安吃了久留之地,余先生尴尬不已。"
诗抒情抒情,对友人沉沦,晚景凄凉的处境深表同情。据说彭读诗后泪流满面,几十次悲叹,不到一年就抑郁而死,可见这首诗感人至深。李东阳在诗中强调宗法杜甫,注重诗调的轻浊,用安全的真假来衔接结构,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体会,对前七子影响很大。此外,他的《仿古乐府诗百首》是以乐府体诗为基础的史学理论,也是前七子古诗词创作的一个先例。茶陵诗派承前启后的作用,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
李东阳的散文没有诗歌那么有名,但也流畅飘逸,用词很少生涩,所以也有自己的特色。曾主持或参与编纂《通鉴简编》、《明会典》、《孝宗实录》,故史明记载:“朝廷巨著甚多。”
李东阳是个清官。虽然住在宰辅,但没有多少私人积蓄。从官家退休后,生活常常感觉是橙色的。好在他书法有名,诗词文书层出不穷,所以李东阳补贴家用。有一天,他的妻子铺纸擦墨等着他落笔,但李东阳觉得累了,想改天再写。这位女士微笑着说:“如果我们今天有客人,我们可以不要鱼和蔬菜吗?”他很乐意写一本书,有一段时间是一个故事。1516(十一年),李东阳病逝,享年70岁,被封给了一个姓石的。有100册历代流传的《怀录堂集》。这本书在明清时期多次刻本,流传甚广,被收入《四库全书》,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书籍之一。有学者这样评价李东阳:“有才华的人,从来什么都不懂,一时独一无二,却又知识充盈。所以他的诗深邃豪放,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词句,而法度严整,思想隽永,使他摆脱一切,独存古意。”每天晚上纸铺张,无聊满溢,操控开放,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对这位湖湘学者的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