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宋代理学家)详细的资料收集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本名伯淳,本名明道,人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北宋“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冠珠郡主簿、上元郡主簿、泽州金城令、太子中云、御史监、汝州酒税监、镇宁军判官。

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了“天为理”、“惟心为天,行之则智”等命题,认为“仁者与物完全和谐,凡知此理者皆仁者,必“以诚守之”(同上)。提倡“心灵感应”理论的人承认“天地万物都是对的。"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称宗程铮。他在54岁时去世。

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被世人称为“程颢”,都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为朱所继承和发展,在国际上被称为“朱成学派”。自己的著作有《质书》、《体悟仁学》等。、以及后人根据他的评论整理的《遗书》、《文集》等书籍,全部收入《二程全书》。

基本介绍真实姓名:程颢别名:明道先生字号:伯淳年代:北宋民族:汉族出生地:黄州黄陂出生时间:1032年2月28日逝世时间:1085年7月9日主要著作:《论王霸杂子》、《论十杂子》主要成就:创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创始人,河南洛阳人。它被命名为Chungong。它出生在河南冯博珏。它诞生于于国。它是一个博野人物的生平、代表作、主要成就、思想影响、轶事、历史评价、人物生活史。祖上做官的程颢,世代居住在中山府。他们的高曾祖父程昱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的一名将军。赵光义在做晋王时,也是幕僚之一,也是兵部侍郎的老师,死后赠给冯。曾祖父程希贞是尚书禹部的外交大臣。其祖父程为开封府尚书兼吏部第三司。程程的父亲程俊受到名门望族的庇护,照例成了“郊社斋郎”,得到了升迁的机会。由此开始,他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到中年是医生。晚年,他因病退休。程颢(1)曾祖父程昱从汴京(今河南开封)迁到河南省(今河南洛阳),以三司官职进贡开福邑。记载了旧臣后裔,于是程颢的父亲程浚被封为黄陂县尉,他通晓巩、丰、磁、汉诸州,后来在太中当了大夫。程颢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正月十五,黄州黄陂县草庙巷(今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人。程颢和弟弟程颐从小受家学影响很深,尤其是受父亲程颢的影响,程颢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出名。程颢天资聪颖,修养良好,充满和谐,他的主人和朋友几十年来从未见过他有急迫感。嘉祐二年(1057),程颢居进士后,先后任观知郡主簿、上元郡主簿、泽州金城令、太子中云、御史监、汝州酒税监、镇宁军判官。在宋神宗统治时期(1068 ~1085),程颢被任命为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未受重用,故投身学术。宋史原传曰:“吾有求道之志。它泛滥了许多学校,几十年来进进出出,回到‘六经’再得之。”与弟弟程颐一起发起“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他先后在松阳、扶沟等地兴办学校,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著作颇丰,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先圣人之学。不是圣人而是自己的人都被抛弃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遵循自然法则,善待人民,热爱事物,遵守封建礼教。而强教育必须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程浩还建议,阅读要以“说明意义和原理”为目的,注意阅读方法。“读书应以穷理、实用为主”,不应“卡于章末、句末”,这是“学者之大不幸”。程颢的教育思想和他的理学一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在他讲学的地方设立神社或书院,纪念求学的起源。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程颢在京师出版《易经》的地方(今河南开封众多佛塔左侧)建立二程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称宗程铮。出发前,程颢于6月15日辞世,享年54岁。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程颢被封为“纯男”,程颐被封为“义男”。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程颢封为“河南博”,程颐封为“益阳博”和“拜孔庙”。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程颢封于公,程颐封洛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敕令以晏子(即颜渊)为例,建双向寺,阙里、前后堂等室六十余间,悼词称赞双向寺“明正学,升柔,为圣贤,育子孙”。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严在二程寺修建大梁书院,并在讲堂供奉二程。此外,还建立了松阳书院来纪念成二。《嵩阳书院记序》说:“嵩阳书院,宋代藏书之地,二程夫子闲,与一班弟子讲学”。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二程以圣人身份入儒,地位在孔子及汉唐其他儒者之上。次年,康熙帝赐二程寺“学成登天”匾额。代表作程颢一生著述甚多,长期讲学。后人把他的发言编入《论语》。二程著作有《河南程氏家塾遗书》、《河南程氏家塾外书》、《明道先生文集》、《宜川先生文集》、《二程词精粹》、《经说》等。,而程颐还有另外一本书,易经。程的学说后来为南宋朱等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程朱”学派。尔封面为1,遗书(河南程遗书)共25卷,是其弟子录下的尔成语录,后由朱编辑。2.《外书》卷12,是朱对《遗书》的补充或续编,其内容多为道听途说的杂记。3、《文选》12卷,是南宋张骞、朱先后编纂的二程诗集。4.《经典》共8卷,是程颐以义理诠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包括《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颐写的;《翠岩》两卷本由师洋根据《程二语录提要》撰写并校订,后由张炜重新编辑。5.《易经》又名程《易经》、《易传》,共四卷,是程颐注《易经》的著作。以上四种遗书、外书、文集、经说,在宋代分别出版,有的一起出版,合称程四书。明末,徐必达收集了6种二程作品,以《二程全书》为名出版。清康熙年间,吕留良加校重刊,后由涂宗瑛重校出版,即为现在的《二季承》版本。其老版本《二程全书》尚有上海中华书局1920印刷的四本备用本。《二季承》是理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首次以“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了世间万物的生成和身心生命,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许多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命题,如程颢的仁学、自然之学、程颐的性即理、尊身一源等,都是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的,为后世许多哲学家所用,并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程颢的主要成就是他的理学。程颢和他的哥哥程颐都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在世界上被称为“程二代”。程的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他们都以“理”或“道”作为一切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只是天理”,“万物源于理”,“理导致怒”。现在的社会秩序是天定的,顺理成章,否则就是逆天而行。提出了物是人非的朴素辩证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亦理性”。因为气质不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会损害正义。“没有人想自然”。所以教人“存义灭人欲。”山西晋城程颢书院旧址要想“保存正义”,首先要“管好明天”。要想“管好明天”,就要一天一天的明白事情的道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倡导“修身需尊,学在知”的修养方法。程宣扬封建礼教,主张在家庭中形成君臣关系,相当有毒。究其内涵: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源,是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凡事只有一个正义。第二,“义”是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上下级之分,尊卑之意,礼义之理”。“君主父子,天下之定理,天地间无逃”。三、“自然原则”还具有自然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世间万物皆可名,万物皆须名,万物皆须名。由于程氏兄弟二人长期在洛阳讲学,他们的学校在世界上被称为“洛学”。在哲学上,二程兄弟发展了从孟子到周敦颐的心性命理学说,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程二提出的最重要的学术命题是“万物不过是自然之理”。他们认为阳、阴、气、五行只是“理”或“天”创造万物的材料。从成二开始,“理”或“”就一直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即作为世界的本体,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是“李瑱”在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君、臣、子,天下之定理,难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遗书》五)程的人性论是孟思学派人性论的始祖,但程的人性论是在人性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回答了为什么性是最好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程认为,人性中有“天命之性”与“性情之性”之分。前者是人性中正义的体现,没有被破坏或扭曲,所以是无瑕的。后者生于气化,必然受“气”的侵蚀,有弊,故有邪的因素。程认为性的自然状态是最好的,因为它是人的正义的反映,人性中的善是正义的本质特征,而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理的欲望和情感,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正义的对立面。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提出的“存义灭人欲”的命题,其实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不能全盘否定。思想影响思想:1。核心思想:认为“万物只有一个正义”,正义是万物的本源,先有理性再有万物。“二程”建立了以“李瑱”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理学体系。程颢(2) 2。将自然原则与理论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他认为“人伦也是自然原则”,“父子是世界的原则”。3.提出“观物而知”的理论,认为“万物皆有道理”。只有深入探究一切,才能得到“原因”。程颢、程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张载的思想理论,对其思想体系的结构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新思想。由程颢、程颐(通称为程)开创的罗学派是北宋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理学流派。程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理学初创阶段的典型形态,它勾勒出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后世的学术事业中,程程的思想虽然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一些学术倾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他们的理论也形成了不同的继承者和学派。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的融合。所以他更强调内心休息的修炼方法,而不是外在的知识。后来,陆、王沿着程颢的道路发展成为心学大家。程颐则主张探索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生活的本质在于尊重穷人,理解事物,更强调从外在的认识到内在的体验。后来,朱沿着程颐的逻辑道路发展成为纯粹的理学家。所谓程朱理学,主要是指程颐和朱的理学。当时有不少人追随程二学,特别是程颐的弟子,主要有谢、尤左、吕大中、吕大临、吕大钧、侯仲良、、朱光庭、邵伯温、苏闽等。(其中三鹿、苏闽原为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流派,这就是南宋理学大师朱。此外,二程还把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宜川易传》奠定了易学诠释体系的基础,《程易传》是《宜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易学的传统,将儒家对易的诠释推向了极致,可以说是易学的集大成之作,对朱易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程易学则实现了王弼易学由道玄学向儒学的转化。人物轶事程浩淼破解敲诈案传奇。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 ~1078),担任御史的洛阳人程颢曾经三言两语破获了一起勒索案。当时有个财主猝死。棺材埋下后的第二天,一位老人来到他的门前,对富人的独生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现在我老了,无助了。过来和你一起住。”然后,老人向富人的儿子解释了原因。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于是他们一起到县衙,向县令程颢讨个说法。老人先说:“我是医生。因为家里穷,所以四处流浪,给人治病。一年很少回家。妻子生了一个儿子,无力抚养,只好无情地把儿子给了有钱的张曼。某月某日,李在村里抬着,邻居阿毛亲眼看见。”时隔多年,我怎么还记得这样的细节?老人说:“我是从很远的地方回村行医后才听说的。我写在处方本背面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方子,递给程浩。在上面,他用毛笔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有人把孩子抱走,交给了张三翁。程颢问财主,儿子才36岁,死去的财主已经76岁了,于是判断出真相。程颢对老人说:“财主的儿子出生时,他父亲才40岁。这个年纪,别人怎么能叫张三翁?”老人听后无法辩驳,只好承认了自己冒充儿子,就是想敲诈财主家的事实。案子破了。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不是私事。程颢在京任钦差大臣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熙宁变法”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众多文人的反对。在北宋的士大夫中,即使是反对变法的人,也有不同的程度和态度。翰林学士、右谏大夫司马光、翰林学士范真、谏史家钟诚吕公著等人明确表示反对新法。其中以司马光最为激烈。他曾对宋神宗说:“我之于王安石,仍与冰炭不相容。若寒暑不同时。”王安石也和司马光并驾齐驱。但程浩作为反对者阵营的一员,态度要温和得多。作为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王安石对程颢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尊重,虽然王比程颢大十一岁。王安石与大臣们讨论变法。当他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王安石会暴跳如雷,最严重的时候,他会被羞辱。有一次,正巧程颢奉命前来商议此事。他听后心平气和地劝王安石:“天下之事,非私人之事。我愿意心平气和地听。”王安石看到程颢说的,道理都在,于是“安史之耻。”程颢言行合理克制,不动真格,但反对变法的态度是一贯的。在他作为一个帝国的任期内,他多次写信给宋神宗,指出不变性的原因。他觉得反对的人太多了,总有反对的理由。没有成功的改革这回事。他以支持和反对的人数来预测变法的成败,这与其他士大夫批评王安石的外貌或贬低王安石的人品是不同的。但是,程浩反对的理由,最后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不管变法是对是错,程颢在变法中的表现是温柔敦厚,颇有君子之风。他和王安石一样刚猛,也有尊重。第二年(1069),宋神宗接受了吕公著的推荐,将程颢提升为中云太子,并授帝国监察权。监察御史是一个官员,他的职责是说服皇帝和纠察官员。但是,对于一个士大夫来说,纠察百官容易,说服皇帝却不容易。所以很多审查者履行职责,或出于情怀,或出于对权威的担忧,或出于害怕被攻击。他们经常把形式放在内容之前,只是走走过场,但让皇帝表明易受训练的态度。至于接受什么,接受什么,怎么接受,他们就不深究了。程颢被任命为御史,但他固执而严肃。他经常不厌其烦地直截了当地批评宋神宗,好像他不厌其烦地教导别人。但是,他乐此不疲,有些侍从却乐此不疲。有一天,午饭时间过后,程浩还在谈论这件事,而宋神宗饿了,也不好说出来。侍从们正色对程颢说:“不知道吃了没有?”皇帝还没吃午饭呢!程浩这才不情愿地退了出去。教育家、哲学家程颢对辞海的历史评价。程和程都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河南洛阳程颢墓地壁画程颢、程颐创立的“李瑱”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推崇,以至于逐渐演变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主导思想。程颢、程颐的经学思想以“经学为本”,以义解经学为基本纲领。在经学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天道论,完成了从伦理儒学到哲学儒学的转变,也标志着经学史上宋学的发展,成为思想史上理学的重要标志。陈诚以理学诠释经学是其与前代儒学的根本区别,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程朱创立的天理学说代表了宋代理学发展的主流,程朱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可见其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程颢和程颐,合称程二,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儒学第二次复兴的主要骨干人物。可谓是宋学大师(注:泛指宋代儒学,学界也泛指宋学)。程颢故居遗址二程创立的理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修养观、“诚、直、诚、敬、恕”原则、“公平、德性、仁爱、顺从、和谐”原则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些经典的格言警句(如良知、至诚、忍性等。)已经融入人们的思想,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程颢既是理学家,又是精通治道的地方官员。不仅是思想家,更是实干家。程颢作为大儒,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精通治国之道的地方官员和实干家。他胸怀天下,成就卓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程颢去世,享年54岁。他去世后,总理文彦博为他写了一个墓碑,并给他四个大字“明道先生”。程颐在《墓表》中评价明道先生:“使圣人之道为世人所耳目明新者,自孟子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