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家风的故事
1,司马光。司马光,本名石军,人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然身居高位,但对教子要求严格,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自律自强的意识。他写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文章《节衣缩食以显健康》。他总结了历史上很多权贵之子因为在祖宗的阴影下无法自立而颓废衰败的教训。劝诫儿子:有德之人,源于节俭,节俭以扬名,奢侈以败己。由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司马光的儿子们都谦逊有礼,不依靠父亲的权力或家庭财富而拥有成功的人生。以便让世界上有门路的人看到容止,尽管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司马的儿子。
2.吉鸿昌。1920,25岁的吉鸿昌当时是营长,父亲吉俊庭病重。他对前来探望的吉鸿昌说:做官要清白谦虚,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当官是不允许发财的。否则,我在坟墓里也睡不着。吉鸿昌含泪答应。吉鸿昌的父亲病逝后,在瓷碗上写下“当官不发财”的字样,并要求陶瓷厂效仿批量烧制,将瓷碗分发给全体官兵。在分发瓷碗的会上,他说:“虽然我是吉鸿昌,但我绝不会欺压人民,掠夺人民的财富。我必须牢记父亲的教诲。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天下穷人做好事。请监督我。”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正直,处处为人民服务。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时候,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39岁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3.钱基博。钱基博对他的儿子非常严格。钱钟书十六岁的时候,也打了他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未回无锡。此时,钱钟书正在中学读书。他没有复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父亲回来问功课,钱钟书考不上,就被打了。1929年,钱钟书考上清华大学外语系后,钱基博经常给他写信。有一封信说:“做一个仁者君子,比做一个学者更重要。”然后一封信说:“现在外物论说你的文章比我的好,你向我学习了,我很庆幸;不过,不如说你一直对我忠心耿耿,对我身体力行。我特别安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其志,宁静致远”。“我希望你是诸葛公,陶渊明;不像你是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潜心研究国学。他这样警告钱钟书,是出于一个儒家的文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