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历史网盘
链接:/s/1 cicdu 4 yt 2 mt 6 uz 8 hmdt 5 w
?Pwd=wcxi提取代码:wcxi
科举
导演:韩晶
编剧:韩晶
主演:周根祥
类型:纪录片
生产国/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普通话
发布日期:2013-06-24(中国大陆)
组数:5
时长:50分钟
一、内容介绍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制度。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型电视纪录片《科举》以开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衰,探究了科举起源的未解之谜,揭示了王朝如何巧妙地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人才、牧养天下”的政治诉求。本文分析了科举考试中鲜为人知、闻所未闻的作弊现象,重点分析了作弊手段和反作弊措施的精彩跷跷板。
纪录片《科举》也展现了一个成熟制度背后的玄机。学做官就是如何在中国古代创造一个完整的官僚政治体系,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士大夫阶层。而科举制度盛行了几千年,为什么在清末却走到了穷途末路?
纪录片《科举》共分五集,分别是隋唐烟雨、牧天下、学官、道高一尺、穷途末路,每集50分钟。科举横跨战国秦汉隋唐两朝,宋朝明朝清朝。该剧再现经典历史场景,80多个场景设计制作,1500多名演员,每个朝代400多套服装。权威历史专家深入参与,反复推敲,几经改稿。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行程数万里,真是大视野!大手!大制作!
二、多样性概述
隋唐烟雨第一集
500多年前,明朝郑德某年的早春,在宫媛,几千人坐在一个不到一米见方的单间里。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神采奕奕的少年,也有白发苍苍、萎靡不振的老人。面对眼前的卷子,他们要么皱眉,要么苦思冥想,要么埋头苦干,左右逢源。偌大的考场一片寂静,只有巡逻士兵勇敢的脚步声在空中回荡。监考老师还不时巡视场区监控,锐利的目光扫过一排排房屋,从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报考,由考试成绩决定选择。进士要经过县考、府考、书院考,再到乡试、统考、宫考,考中秀才、举人、秀才,再到天下无双的花探、第二名、状元,可谓层次分明,序列严密。
事实上,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就有“石清实录”、“举举”、“九品钟政”等选官制度,但这些选官制度都与门第密切相关。到隋朝末期,一种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候选人的新制度即将出现...
那么,是什么样的历史机遇促使王朝选择了前所未有的人才选拔制度呢?关于科举起源的三种说法是什么?哪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中国科举史上第一状元孙有什么传奇故事?
放牧世界第二集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这一天,唐宫内锦旗飘扬,气氛祥和。在大殿之上,唐太宗李世民正在为新进士举行宫廷考试。在精挑细选了状元之后,唐太宗缓缓来到殿外。此时,旭日高照,唐太宗远远望去,不禁心潮澎湃。他骄傲地宣称,世界上所有的英雄都在我的荣耀里!
自开课以来,广大学者不仅是家人,还自由报考,择优录取。于是,国家机器不断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王朝统治。同时,科举也给了每一个读书人同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考试向社会上层垂直流动,既保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也缓解了一些社会的紧张和对抗。
“唐太宗真是谋略长远,赚到英雄。”唐代诗人赵匡胤的诗句深刻揭示了皇帝推行科举的真实意图,即“笼络人才,带动有志之士。”帝国统治者正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科举考试,实现了他们“网罗人才,放牧天下”的政治诉求。
那么,面对涌向考场的学生洪流,王朝是如何层层筛选,确保人才脱颖而出的呢?“重文抑武”政策的背后,有哪些帝王统治者的秘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为什么儒教的地位发生了180度的变化?从“南北之争”到“南北榜案”,考试公平和地区公平哪个更重要?
第三集是学乖,踏实。
1014凌晨,绥阳应天府书院一如既往的喧闹。没想到,书院早读结束不到一个小时,学生们纷纷丢下书本,冲了出去。原来,笃信道教的宋真宗皇帝到太清宫朝拜,并到了绥阳。学生们渴望看到龙的脸。然而,有一个学生一直在读书。同学不解,学生回答:以后见,可能还不算晚!第二年,这位学生一举参加了考试,在崇政殿参加了科举考试,于是亲眼见到了皇帝。他就是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科举考试的长期稳步推进,使一批饱读诗书、精通政务的精英学者从科举进入了科举管理。他们或适时立功,或临危受命,对帝国的安危和王朝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科举价值观的盛行,才使得刻苦读书蔚然成风。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鼓励子女勤奋读书,专养事业,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就此形成。
然后,学得好就当官。天下读书人真的能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志向吗?从“饭后铃”到“绿纱笼”,为什么前后待遇如此不同?为什么《西厢记》的浪漫传奇背后有如此尖锐露骨的功利诉求?专制阉党、以官位为道的实干家士大夫为何蜂拥而至寻求阉割的保护?
第四个收集轨道有一英尺高。
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恰逢顺天三年一次的乡试。与以往不同的是,朝廷这次在乡试后大量使用兵役,考生要经过极其严格的搜身,不仅要脱光衣服,甚至还要解开辫子接受检查。结果发现40多名考生偷偷携带作弊工具。作弊用的小抄和“夹带”堆积如山,连答案都藏在笔管、空心砚台、蛋糕或蜡烛里,甚至抄在衣服上盖上灰尘,令人咋舌。此外,两次考试有68人交了空白卷子,300多人没做完,近400人无关,多达2800人因怯场退出。在中国科举史上,这次搜查的严厉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朝代兴亡,政权更迭,但科举制度却延续了几千年,并日渐强大。究其原因,是历代王朝在大力发展科举的同时,对科举的反舞弊制度做了严格的安排。作为选拔人才的国家制度,如何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自然成为帝国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然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欺诈措施和作弊手段如何共存?“北魏科场”案还没干完,“江南乡试”案又在各地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考场舞弊屡禁不止?做第一的背后,有多少学生欣喜若狂,又有多少学者抑郁而死?黄巢揭竿而起,真的只是为了孙山吗?
第五集是路的尽头
公元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这一天,朝臣们赶去紫禁城拜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朝臣中有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是慈禧太后倚重的政府官员。这一次,他们匆匆而来,不为别的,只为玩科举。
清末教育改革始于1901,清廷曾设想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废除科举到办学的逐步转变。现在两年过去了,改革却没有太大起色。在朝廷上,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谆谆邀请慈禧:如果朝廷还想延续此前设定的由科举逐渐转化为学堂的办法,那么学堂就需要20年才能见效。而中国在几次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国家倒霉。王朝没有时间等二十年。为了补救困境,朝廷必须下定决心,立即停止废除科举。
面对大臣们的呼声,慈禧的脸色异常凝重。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关系到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重大决定在这一刻产生了。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正式废除科举。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科举是一项文化壮举,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历代统治者视为一种官方选拔制度。为什么在清末被无情抛弃?科举制度真的是帝国衰败和忧虑的罪魁祸首吗?废除科举兴学是王朝自救的良药,还是引发帝国危机的酵母床?
第三,艺术特色
1,讲故事是一种态度。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清末废除,历时1300余年。如果再回到春秋秦汉时期其他选官制度存在的时候,时间会更长,历史跨度会很惊人。历史学家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大多只喜欢记录结果,留下的是枯燥的重大事件年表。对于每天有无数网络信息和电视频道可供选择的观众来说,他们当然不会对这些成堆的旧报纸感兴趣。
的确,我们的观众早就过了边看边吃的时期,不会再像信息匮乏时代那样对信息如饥似渴。现在的观众已经进入了精细观赏时代,不仅要求精神食粮营养丰富,而且要求色香味俱全。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应该讲得更好。所以在科举的创制过程中,无论是正史、野史、戏曲、民间故事甚至坊间传说,我们都得到了宝藏。我们用经过史学界反复论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成果来建构我们的历史观,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而野史和传说作为补充,为历史空间打开了多个另类的天窗,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我们相信所有的东西都能被反射,不管是宝石还是玻璃,珍珠还是水滴。关键在于创作者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比如科举在讲述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历史时,先借用一个坊间传说,形象地描述慈禧太后如何任命最后一个状元的戏剧性过程,再由史家分析坊间传说的可疑之处,以正视听。这样既避免了作弊,又让观众看到了独裁对科举公平的践踏和王朝对当时局势的失控,感受到了晚清的混乱状态,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这段历史。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讲故事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我们对观众真诚的态度。而让我们学会用专题片的表达方式去拍摄纪录片,这是上帝赐予的丰厚礼物!
2.再现历史经典场景。
拍摄一部跨越千年历史的纪录片,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除了清末西方摄影术的发明,斑驳的信息留在影像中,其他朝代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建筑实体,都被战争破坏或被岁月风化,无法找到。那么,如何再现历史悠久的科举考试呢?难道只能把镜头对准被历史瓦砾覆盖的残余,进行空洞的历史回顾吗?
场景再现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之一,从北方的纳努克到智人、凯撒大帝的文献探索者和实践者都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科举起源于哪个朝代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说科举起源于汉代的一次日食。汉文帝目睹日食,惊骇不已。他认为是上天谴责了皇帝的无能,于是急忙写下圣旨让天下有识之士参加朝廷考试,获胜者被任命为官员,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另一种说法是,科举始于杨迪的一时兴起,说是杨迪为了夺取皇位,长期压抑自己的性情,假装自己不是一个好歌手,从而骗取了父亲的信任。他一即位,本性就恢复了,不仅西征狩猎,还设立“进士科”,举办全国诗歌才艺大赛,奢侈无度。
如此戏剧化的历史细节,科举又怎么会被抛弃呢?有一组数据似乎能说明问题。纪录片《科举》搭建了84个古代场景,租用制作了10000多件陈设,动用了1500多名演员,拍摄了117个场景,再现了经典的历史场景。
当然,我们的场景再现是有态度的,就是在讲故事的同时,告诉观众哪些故事属于坊间传说,哪些是当下史学界比较认可的。
3.通过“历史的角度”
纪录片《科举》约有三分之二是通过场景再现来表达的。为了传达一种安静的力量,我们没有使用流行的大尺度、花哨的运动镜头,而是用一些简单的镜头语言,用安静、凝视的方式来表达历史。但风险在于,因为你不使用流行词汇,别人很可能认为你不会使用这些语言。当然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
科举大概有8000个镜头,我要求摄影师和艺术家每个镜头拍一个前景。这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极大的要求,甚至在很多中外纪录片作品中也不多见。我之所以劝他们这么做,是希望通过“历史的角度”来“偷拍”历史。历史空间和我们的现实空间是两个互不交融的空间。我不认为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随意闯入历史空间,打扰老人的睡眠。我更喜欢站在层层时间年轮之外,通过“历史的角度”来“偷拍”历史。前景是构成“夹角”的元素。
比如,当我们在重现“以一杯酒解甲归田”的历史场景时,艺术家们在周围点燃了熊熊大火,而摄影师们则用大火拍摄宋太祖引诱和恐吓武将放弃军权的场景。所有镜头都是透过火光拍摄的,一方面让酒席透露出浓浓的杀意,另一方面也营造出“隔岸观火”的效果,让观众更加冷静理性地观察宋初神秘的政局。
为什么躺在博物馆里的斑驳青铜器很美?因为有保安玻璃隔开的昏暗的光线,安静的姿势,观看的距离,这就是“夹角”效应。只有通过“夹角”,镜头里的人和风景才能更深邃,更神秘,更有质感。
以场景再现方式拍摄的纪录片,很容易被批评为像电视剧。的确,很多纪录片的场景再现过于直白和神秘。幸运的是,从《刺客列传》到《北洋军阀》,从《疑案》到《善意的狩猎》,再到《大航海》到《科举》,我们团队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场景再现手法,却很少被指责为像电视剧一样,或许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历史的角度”。
第四,第一次广播信息:
2013于6月24日-6月28日连续五天每晚22:00在CCTV-9首播。
动词 (verb的缩写)总编辑和主任介绍
韩晶,导演、编剧,上海电影集团高级编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执导了多部电视剧和纪录片,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2010中国纪录片十大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主要纪录片作品有《科举》、《辛亥》、《北洋军阀》、《善意的狩猎》、《刺客联盟》等。,主要影视作品有《我为相亲痴狂》、《美丽寓言》、《生死拼图》、《江湖俏佳人》、《鸽子》等。
出发地:凤凰。com/news/detail _ 2013 _ 06/20/915044 _ 0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