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秀、广材与牙雕的历史

光绪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界闻名。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刺绣技艺的总称。以构图丰富、形象生动、纹理清晰、色彩丰富、针法多样、艺术特色多变而著称。

粤绣和潮绣统称为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江苏的苏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

有一个关于光秀的真实故事。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一位14岁的广东姑娘,名叫鲁美娘,在一尺见方的丝绸上绣了一卷佛经《Hokkekyo》。字体比小米小,分的很清楚。

这个故事说明了光秀的历史有多悠久,技艺有多出众。

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艺之一。

明郑德九年(1514),一位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买了龙袍刺绣,回国献给国王,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从此,广绣名扬海外,每年都有很多产品出口国外。

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罗泽对珠绣绣花鞋等一些粤绣工艺品惊叹不已。

当时的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够熟练地、创造性地运用羊毛刺绣,用孔雀毛、马尾辫做线、扎线,用金线、银线进行刺绣。

明末至清中叶是广东刺绣业的繁荣时期。

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

由于样品图案色彩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所以对粤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光秀开始从民间小作坊的小批量生产发展到商品生产。

大量生产用于室内装饰和日常服装的刺绣产品,使其出口进入鼎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期,由于粤剧和粤剧的兴盛,粤绣中加入了新品种的粤剧服饰。

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服饰在国内很有名气,连宫廷戏班都来定制。

乾隆年间,广州刺绣已成为一个城市,刺绣作坊和刺绣村多达50个,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

清末民初,广东刺绣业仍保持着发展势头。

民国18年在广州举行的四省市刺绣展览大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樊氏》、《雪景》等作品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广州搪瓷

广材是广州釉上彩瓷器艺术的简称,其特点是构图紧凑,色彩丰富,光彩夺目。它像是用几千股金丝编织而成的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广州三彩,发展到清代五彩,到乾隆年间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广材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

广材的制作始于清朝康熙时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广州工匠从西方借鉴了“金胎烧珐琅”的技术,用进口材料创造了“铜胎烧珐琅”。后来这种方法应用到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面上画出金色的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上色彩斑斓、雍容华贵的金线,再经低温烧制而成。

珐琅作为广州彩瓷的初期产品,以其高贵华丽的特点,深受海内外富豪贵人的喜爱。清廷将其列为贡品,一些optimates的外国皇室官员专程到广州购买。

后来欧洲商人带来的彩绘瓷器图案,是中国商人按出口需要制造的。

当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用模仿西方彩画的江西粉彩技法上色,然后烧制而成。

后来,广材艺术家继承了明代彩瓷的艺术特点,吸收了西方绘画方法,画出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材的传统花卉,如花篮、龙凤、蝴蝶、金鱼、服饰人物等。

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蕾丝图案围起若干个形状各异的空间,在空间里画出花、物、人。

也有画满了花却没有一个圈,呈现出一片花花绿绿,百花齐放的景象。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畅销世界,宽彩瓷器出口量也不断扩大,生产发展迅速。

广材瓷器逐渐从铜胎珐琅烧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立行会组织——灵思堂。

广材产品也分为两类:艺术瓷和日用瓷。欣赏艺术瓷的绘画技法以国画为主,技法精湛,笔法细腻。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也有西方风景、人物和外国油画的故事。

家用瓷器包括碗、盘、壶、杯等。着色方法简单、大胆,富有民间装饰风味。

广材的历史条件和产生年代。

(一)广材产生的历史条件

清朝经过与外来侵略和内部分裂势力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建立了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迅速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

中国的陶瓷生产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进入瓷器的黄金时代。

这为陶瓷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中国陶瓷史》记载:“从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清朝初期,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各地顾客的喜爱,尤其是在欧洲,高质量的中国瓷器在贵族中一直被作为夸耀财富的手段。

1713-1740期间,普鲁士皇帝选了一位皇后,用600名撒克逊龙骑兵和邻国君主换了一批瓷器,为自己的婚礼增色。

“清朝消灭沿海反清势力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扩大对外贸易和交往。

欧洲很多国家被允许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最先获得这一权利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715)、法国1728、荷兰1729、丹麦1731、瑞典1738。

随着中国瓷器贸易的发展,除了最初为国内市场需要而生产的普通瓷器外,相当一部分是根据订货合同和外商的需要而专门生产的。

广州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外商众多,有些商号可以直接接受外商的订单,为广材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广材诞生的时代

关于广材瓷器的年代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在文献中找到的有:

(1)嘉庆年间,兰璞写《景德镇的陆涛》说:“广窑最早建于广东肇庆阳江县,盖为洋瓷所仿。所以《知云》阳江县出产的瓷器,属于常见的炉、瓶、碟、碗、盘、盒,色彩艳丽,却没有瓷器精致典雅,所以有点尴尬。

(2)据陆涛说,阳江窑、石湾窑和广材明显混杂。

“盖仿外国瓷器,常见炉、瓶、碟、碗、盘、壶、盒,非常华丽。

“它的特点应该是指宽彩瓷,“但不如瓷器精致典雅”,应该是指石湾陶器,因为宽彩瓷本身就是瓷器,不是景德镇的素白瓷,不如瓷器也没关系。

(二)光绪年间,寂园写《陶雅》曰:“广窑似景德镇,开贾道间十三行。当初建了一座芙蓉阁,其茶碗绘白,细而不连贯,多界画可分浓淡。

他还说,“嘉道与广东之间的鸦片烟馆,最早设置在广东馆内,所用的茶器全部涂上洋色,做工精致。碗上有铭文,写着‘粤东省会十三行’,写着‘靖远’,写着‘豆茎’,写着‘粤东海珠’。十个有五个字,碗盖上有题词‘美食引云外客。

还是岳光窑,不是景德镇产的③。

根据这一段,作者最近在《旁观者》上看到一个‘十三行彩图的碗’,但封面不见了(4)。

我馆也获得了苏州博物馆的认可,所附的碗的照片(图1)显示《陶雅》中描述的光耀瓷正是广材瓷。

(3)民国初年,刘子芬著《竹园陶论》:《陶雅》说广东-道光窑的瓷器,白色略似景德镇的,意思是广东人称之为河南彩或广材。

盖器购自景德镇,画由广东河南厂加工,故有河南彩和广材之名。

这种瓷器起源于乾隆余省嘉道⑤。

(4)1936年,吴和辛安超写《中国陶瓷史》中说:“广东广窑仿外国瓷器,十分华丽,五彩缤纷。乾隆唐窑曾经仿制过,在景德镇品尝过,瓷器销往广东,还加了彩画。

(5)1955童书业的《广东窑瓷器》说,“还有一种瓷器叫广汇,是广东商人从江西到景德镇卖白瓷,在广东加西画。和所谓的光耀瓷不一样。广材只有在乾隆年间才有。至于仿洋瓷,广汇被炒了。

(6)冯先铬等人编著的《中国陶瓷史》清代瓷器输出一节:美国旅行家威廉·赫基于1786(乾隆三十四年)参观广州珠江南岸的广材加工作坊,描述为:‘在一个长长的厅堂里,约有二百人忙着在瓷器上绘制图案和润饰各种装饰品,其中有老人,也有六七岁的。

当时这样的作坊有100多家,这也说明了外销瓷的大量。

(7)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63版《中国的瓷器》载:在法国,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其宰相马扎林建立瓷器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订购带有法国盔甲的瓷器。

综上所述,《陆涛》、《陶雅》、《陶瓷旧史》都把广材称为“光耀”器,但上面提到的装饰特征指的是广材瓷。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广材的生产时间,但《陆涛》和《陶瓷旧史》都说唐窑是乾隆年间仿制的,陶雅则称“贾道鉴”。

至少,广材产于甘家。

《竹园陶论》明确说:“广材始于乾隆。

“冯献铬等人主编的《中国陶瓷史》引自外文。更具体地说,美国旅行者在1769年(即乾隆三十四年)忙着描述瓷器,参观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广材加工厂。

这表明广材瓷器的生产在这个时候已经相当繁荣。

论“中国的瓷器”早在17世纪后期的康熙时期,法国人就去广东订购瓷器,这是关于广材制作年代的最早记载。

2.目录中记录的彩色照片包括:

(1)《南洋遗留下来的中国古代外销陶瓷》一书中,雍正时期有“牡丹长春花中盘”、“牡丹宽彩盘”、“金帝开窗二中盘”,乾隆时期有郭华二中盘(6)。

(2)1948(7)广东省文物局编《广东文物》第一册中的“彩壶”和“彩碗”。

(3)《民间珍宝》(8)中的康熙广材花盘(附图2)和乾隆广材花盘(附图3)。

至于《康熙碟》,该碟主编赵先生说,当时定得高了一点。

从菜的种类和纹饰来看,雍正时期似乎更为准确。

3.从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80多件旧广彩瓷器来看(9),最早是雍正时期,有5件* * *。

其中《广材开光图》盘中瓶为白沙底,为雍正时期典型造型(图4)。

十三件属于乾隆时期,麻织金洋景盘(图5)和桨胎奖杯瓶(图6)是其代表。

嘉道时期的15件五彩花鸟带钱盘(图7)是这一时期的代表,50件属于清末至民国时期。

从上述文献记载、照片和实物资料来看,对乾隆时期广材生产的存在没有异议。不仅文献记载多是关于乾隆的,而且实物也相当丰富,说明广材瓷器到了乾隆时期已经名扬天下,并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在一些陶瓷作品中被记载为“光耀仿洋瓷,十分绚丽多彩”的基本特征。

三代艺人的广州织金彩瓷厂赵师傅也提到,戊戌变法期间,广州彩瓷艺人还成立了工人行会“灵思堂”(10),位于广州文昌路玉桂坊三巷,直到抗日战争才被拆除。

直到现在,附近仍有许多广材工人的老住户,他们仍保留着他们的祖业。

这也可以证明广材瓷器在乾隆时期也发展得相当好。

任何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量变向质变发展的,广材瓷器也不例外。广材,一个有着独特艺术特色的彩瓷,不会突然冒出来,被社会认可。也可以肯定的是,广材瓷器的生产早于乾隆,因为它已被实物证明,并记录在文件中。一些广材瓷器在雍正时期幸存下来,并开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有记载说康熙年间法国人来广州订购彩瓷。

广材瓷厂的老工人、老技师赵、司徒宁也提供了的早期资料。他们说:据传说,广材在康熙时期就开始生产了,但早期的工人、颜料和素瓷都来自景德镇。

最早来到广州的彩瓷艺人是杨快和曹坤,他们在广州当学徒,传授彩瓷技艺,发展彩瓷。

后来,人们还尊杨贵妃为广材的祖先,并将农历八月初四定为大师的生日。广材艺术家选择这一天向他们的老师致敬,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直到解放后,这条规定才被废除。

照此推断,广州开始上色的瓷器应该和景德镇的五彩、珐琅、粉彩差不多,那些广州上色的瓷器很难辨认。

所以康熙五彩瓷传世很少,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只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比如对外加工,工人们才逐渐了解外人喜欢什么,吸收他们的艺术特色。在广州时间长了,再加上广东一年四季都是春天,花鸟虫鱼的图案也会体现在瓷画上,画出来的装饰图案的颜色当然会不断变化,直到创造出新的色彩品种,这和景德镇的彩瓷是不一样的。

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云冈多姿多彩的风格。

所以说广材瓷器始于康熙,雍正五彩缤纷,成熟于乾隆。

象牙雕刻

中国象牙雕刻历史悠久,始于新石器时代。

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了一把象牙梳子。

辽、金、元、明、清历代皇帝都用象牙作为御供。明代的果园工厂和清代的作坊都有为宫廷制作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月曼青柚”。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象牙雕刻在清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生产中心,主要以广州、苏州和北京为代表。

中部产区在题材和形式上既保持了当地的风格和特色,又相互渗透,有技术交流。

70年代后,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牙雕艺术家频繁交流,取长补短。一方面,各地地方牙雕色彩增多,形成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大区域,其他包括天津、福州、乐清。另一方面,他们的风格逐渐淡化,这是必然趋势。

精细、工整、精致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