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信息

郑和是中国对外交往的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和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和卓越的事件,集中体现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管理海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种精神和道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1405-1433,在15世纪。15世纪前30年,亚欧大陆两端的东西方几乎同时向大海进军。东方以中国郑和下西洋为代表,西方以葡萄牙王子亨利沿非洲西海岸的探险为代表。

在我看来,经过几千年航海实践的积累,人类在15世纪初有了明显的变化,进一步认识到了海洋的价值和作用,而大航海活动就是这种认识的一种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孕育和造就东方航海和西方航海活动的社会基础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郑和下西洋当时的社会背景。

1,西航时代

西方大航海的动力是经济因素,当然也有一些宗教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这种经济动力来自于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在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扩展到了大西洋沿岸。当时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对商品货币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对金银的追捧。所有国家都鼓励和支持海洋探险。

因此,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正处于进入“资本主义黎明”的前夜。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本主义积累资本的迫切要求是西航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航海浴血奋战,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中国郑和下西洋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从唐中期的巅峰缓慢发展到下坡,但在明初仍是世界强国,在很多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郑和下西洋的15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明初的“永乐盛世”,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朱迪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制造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除了郑和下西洋,他还疏浚了大运河,编修了《永乐大典》,建立了奴隶之都,并迁都北京。在朱元璋恢复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朱迪进一步发展了明朝的经济,使松江成为全国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中心,中国。

永乐皇帝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国家的外交政策,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同世界特别是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以争取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郑和下西洋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因此,郑和下西洋符合明初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朱迪也很有远见。至于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时代,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是从陆地向海洋进军的。在没有机械动力,世界上大部分海洋还不为人知,封锁世界的时候,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一个伟大的壮举。

第二,郑和船队下西洋

(一)郑及其人

郑和(1371-1433)出生于云南省昆阳地区(今晋宁县宝象山、代村),一个世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祖父都去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的母亲姓文,很贤惠。

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率领30万大军,发动统一云南的战争。战争期间,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阉割,在军中做了一名打杂的。云南平定后,1388。先后转战蒙古大漠、辽东。19岁时,被选入北京燕王府服役。此后,他追随雄心勃勃的王艳·朱迪,并逐渐获得朱迪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迪与其侄儿建文帝争夺皇位,郑和打了一场“攻坚战”。帮助朱迪登上王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务府监察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迪为表彰郑和的功绩,赐姓“郑”,改名为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是个太监,没有自己的孩子。他做官后,从哥哥那里领养了一个儿子,儿子结婚生子。主要有两个分部:一个在南京,有几百人,一个在苏州;一个在云南,主要在玉溪,一个在泰国清迈。

(1)郑和下西洋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庞大的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来编制。在当时,它是世界上强大的海上机动编队。许多外国学者称郑和的舰队为特遣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总司令。国际著名学者英国李约瑟博士综合分析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后得出结论:“明朝的海军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亚洲国家,甚至同时期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强。”

1,数量很大,井井有条。

郑和下西洋是以军事组织的形式组织的。

首先,人多。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在史料中已有四次明确记载。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下西洋的人数是27000多人,明朝大概有5个护卫队,每个护卫队有5000-5500人。从现在来看,《武知书》主要来自沿海卫生所。当时西部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人数分别在90-1500之间;170以上;265人。我这里说的不仅仅是量,而是在说明一个科学道理。水兵的数量体现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物质支持,很不容易。

其次,舰队编制。根据我国海军专业人士多年的研究,郑和船队由艇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组成。艇师就是现在的战舰单位,他们编成队形,叫做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作战;仪仗队在担任警卫和对外交往时庄严而有力。

根据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由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对外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和军事护航部分五部分组成。指挥部分:整个舰队的中枢,对航海、外交、贸易和作战进行指挥和决策。郑和的职位是钦差大臣,将军司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船舶修理、天气预报等。外贸部分:外交礼仪、贸易、联络翻译;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后勤供应、起草文件、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从郑和船队的构成研究来看,编制完善严谨,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的航海经验,保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2.船的种类齐全。

帆船运动离不开帆船。从中国的造船历史来看,木筏-独木舟-小船、木船-金属船-合成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质都在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很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

(1)数量

每次航行有200多艘船。大船“宝船”的数量在40到60艘之间,而哥伦布在西方航行时3-17艘;④达加马;麦哲伦5艘船。

(2)类型

有学者根据《龙江造船厂志》、《军事战争志》、《西域记》及碑刻等文献对郑和下西洋进行了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至少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七种。宝船,宝船,马船。吨位小,机动灵活,配备枪械和战斗机,保证整个舰队的航行安全。一艘船——用于防止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一艘装满粮食和副食品的粮船。一艘运水船-储存和运送淡水。当时世界航海上还没有这种船,能装备专门的水上船只是一大成就,显示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

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和船的规模。

3.先进的设备

郑和的西洋舰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武器的发展,宋以前是冷兵器时代,北宋到清中叶是冷兵器与火器并存的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种类繁多,质量大大提高。热武器的比例增加了。郑和的船队装备了先进的武器;比如碗磨,一种柔性火炮;喷管,用于水战和攻城池。你可以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一些,是水陆两用的。一种新武器的出现,“赛邢飞”,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地雷原型的记录。

郑和下西洋是一支庞大的舰队,舰艇和分舰队之间需要通信和指挥调度。那时候还没有现代的通讯方式和现在的电信方式。如何在茫茫大海中进行夜间联络?刮风下雨雾天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古代航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这么远,怎么管理?而且每次都平安归来,说明古代中国人指挥管理的智慧是可圈可点的。那么郑和的船队是怎么联系的呢?船队配备有船只、音响信号、旗帜和其他设备。据史书记载,船队“昼认旗,夜认灯,事务一件接一件,左右相联,不致烦忧。”白天悬挂各种颜色的旗帜,按照约定的方式挥舞,形成相应的旗语。晚上,灯笼被用来反映航行情况。如遇能见度不良的雾、雨,也用锣、喇叭、喇叭进行通讯。郑和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的需要进行组织,形成了统一指挥下的严密船队,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重要基础。

(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

众所周知,在人类步入航空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果的汇集点,航海技术的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一个高科技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体现了我们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特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技术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天文导航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来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行位置。郑和船队将天文导航定位与航海罗盘的应用相结合,提高了确定船舶位置和航向的精度。人们称之为“摘星”。用“拉星板”观察定位,通过测量天空的高度来判断船只的位置和方向,确定航向。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理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理导航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基础,利用航海罗经、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根据海图和针簿上的记录,确定船只的航行路线。导航路线叫针道,罗盘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之所以流传下来,得益于明末作者毛,被收录在军事志中。原图是一条直线的长卷,收录到军事志里就改成了书体。从右到左共20页,共40张图片,最后附上两张图片。图表中记录了530多个地名,包括300个外国地名。最远的东非海岸有65,438+06。城市、岛屿、航标、海滩、暗礁、山脉和航线都有标记。南沙群岛(万盛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始兴石塘)都有明确标示。1947年,民国内政部以郑和等人的名字命名南海岛礁,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地图集。与同时期西方最具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的航海图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其数学精度较低,但其实用性优于波特兰图。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米尔斯和布拉格登在中国航海图的准确性方面做了一些事情。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的光辉,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造就了郑和下西洋。

第三,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过印度洋,到达西亚非洲东海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到达大西洋,涉及三大洋,这在中国航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这比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83年。在当时,用木船航行,仅靠自然风克服海上的各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你不仅需要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航海经验,还需要勇气和冒险精神。

据《汉书》和《地理学》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开通了安航空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到斯里兰卡,远达今天。唐宋时期,来自中国的远洋船只抵达波斯湾。到达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旅行家王大元于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皇帝曾派遣使节访问马达加斯加,为以后中国人航海奠定了基础。元朝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只基本都是沿海航行,船只的规模、数量、数量。

郑和下西洋实现了中国远洋航海的实质性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

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集结在江苏太仓刘家岗,停靠在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待西北太平洋季风,11-12。当季风到来时,它穿过台湾省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然后去东南亚国家,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东部。远至古力,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它开始第四次到达西亚和东非。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有56条重要航线,总长15000里。

比如打通了古力到刘珊到摩加迪沙、布拉瓦、肯尼亚在东非的大麻林地,向南航行到比拉(莫桑比克港口)、孙拉(现在的索法拉港口)。分舰队进入德拉戈阿冈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季风航行的要求。从航海发展史来看,郑和下西洋是成熟的、创新的,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基础。

(4)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就

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显然,明政府从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当时国家的需要出发,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概括起来,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成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开展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和竞争。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爪哇和暹罗对外扩张,压迫一些周边国家,威胁马拉加、苏门答腊,占领了城、镇拉,甚至三佛齐,甚至杀害明朝的使节,拦截向中国进贡的使团。另一个东南亚南亚海盗猖獗,海上交通线不保。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南疆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家有中国,户有洋人,平等相待,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派郑和率领船队。调解和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将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周边地区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为了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地区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提升了明朝的声誉。所以可以看出,郑和船队的军事实力很强,但是是用于和平目的,而不是用于侵略扩张。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和平是很难实现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航海家中国,沉稳温顺,不记旧账,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生存,虽有恩人;他们武装到了牙齿,但他们从不征服外国人或建造堡垒。

2、威慑敌人,牵制蒙古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对明朝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域的海贼、北部的蒙古元朝残余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日本海贼最早出现在元末,日本发生了内战。一些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抢劫中国沿海,这在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定,所以他们集中精力搞和平,在国防上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在沿海各省设立禁卫。

朱迪时期,海陆对明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改变被动防御策略,主动离机,在陆路方向迁都,亲自攻克漠北;郑和的水师设置在海上方向,以威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从海上实施战略包围,从战略上牵制西北方向,从而缓解明朝北方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也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采取这么大的战略行动,是多方面考虑的。郑和船队下西洋期间,开展了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形式,具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赢得了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国地位的认可,这就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来华朝贡,得到明朝庇护,重赏。据统计,永乐执政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各国使节来华共计318次,平均每年15次,史无前例。此外,文莱、马六甲、苏禄、古马朗等国七位国王亲自率团。最多的时候,18国贡使团同时来华,三位国王在出访期间死于中国,遗嘱待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双方官方的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的船队不仅载有赏赐的礼物,还有来自中国的货物,如铜币、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在明代可以用铜钱买卖,多以物易物。影响最大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古里,中国的舰队到达了。当地代理负责交易,货物被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在官员的主持下面对面谈判价格。一旦达成协议,他们就决不会食言。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被称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特别是以后,贸易规模扩大,遵循了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推动的。它是由商人或民众自发发起的。郑和下西洋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道,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一些学者考证,郑和的任务并没有禁止官兵带一些中国货沿途交换。东南亚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工具。郑和船队一到,就争相在码头划船或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在当地市场摆摊。当时中国主要出口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铜币,中国用它们换取珠宝、香料、药材和珍稀动物。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辣椒100斤,本地价值1两,回国销售。

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包括政治贸易和经济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开展了海外贸易,而且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落后,渴望中华文明。朱迪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着“教化海外、引导礼仪、改变习惯”的使命。郑和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海外。谱写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礼仪与儒学、历法与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疗技术、航海与造船技术等。

关于郑和的故事在海外还有很多流传。马来西亚有武吉中国和李航宝井,印尼有三宝垄和三宝垄寺,留下了郑和的遗迹,表达了当地人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先驱的敬意。

4.发展海洋产业,铺设亚非航线。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兴衰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在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开通了亚非洲际航线,为西方人在亚非航行铺平了道路。当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告诉我们,几十年前中国人已经来过几次了。在阿拉伯航海家的帮助下,他们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成功抵达印度。

第二,我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做了一些海洋学调查,收集和掌握了很多海洋学资料。郑和的航海图是通过大量的海洋调查绘制的。这次海洋调查比英国挑战者号1872-1876年的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洋调查记录。

第三,对航行区域进行了战略性布局。郑和根据自己的使命和海洋知识,在广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曼拉加、酒钢、古力和胡路莫斯作为海洋开发的重点地区,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的范围。

郑和下西洋对海洋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郑和的成就辉煌,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投身海洋28年。他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已经60岁了。他毅然率领船队走出去,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和航海。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在印度古里去世,享年62岁,永远埋葬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英雄中,郑和不仅以领先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更是优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想,人们关注和研究他最重要的方面,大概就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向世界敞开大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爱岗敬业报国的精神是永恒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管理海洋、敢为天下先的优秀道德品质。是值得后人继承发扬,推动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