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地陵节的历史渊源
颜地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我们所说的“炎黄”指的是颜地神农和黄帝轩辕氏。在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和农耕文化的创始人。据史书记载,炎帝神农“生于李湘,所谓烈山氏”,“长于姜水,因以为姓霍德王,故称炎帝”。炎帝及其率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他“开始教人们耕作;尝百草,发明药;日本和中国是市场,发起第一笔交易;把麻当布,做衣服;弦木为弧,木为矢;制陶为器,冶斧;剪桐为琴,练丝为弦;盖房子盖房子,住露台。“炎帝的坚忍不拔、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善待百姓,解除百姓疾苦。他来湖南采药,死在“长沙茶乡尾”茶陵,也就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苑镇鹿苑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在这里修建了炎帝神农氏陵,即炎帝陵。
颜地陵在宋太祖甘德从五年开始建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朝代的兴衰,颜地寺也历经沧桑,屡建屡毁。有史料记载大修: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新中国成立后,颜地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因为香客祭祀,殿内彩旗被焚香蜡烛意外点燃,颜地陵正殿和礼炮亭化为灰烬,当年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文革”来袭,陵墓大殿及其附属建筑被毁,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颜地陵墓才成为广大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恢复条件越来越成熟。1986年6月28日,在陵县(今鄢陵县)人民政府的主持下,陵殿修复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持续到6月底1988+00。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其规模比以前略大,整个建筑占地约3836平方米。根据清宫的建筑风格,修复后的颜地陵分为五个入口:一是午门,二是行礼亭,三是正殿,四是墓碑亭,五是墓室。寺外恢复建设了30余处自然人文景观,主要有神农殿、朝觐广场、御碑园、黄山碑林、天使府、火焰塔、翼凤台、德胜林、崇德坊、鹿苑亭、药洗池等。城内有圣陵等圣地。
颜地陵的祭祀活动历来受到历代的重视。据宋《路史》记载,陵始于唐,止于五代。宋太祖赵匡胤在干德五年(公元967年)设立庙会,成为成文法。元明时期,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祭祀活动从未停止。进入清代后,颜地陵的祭祀活动更加频繁、隆重和繁荣。民间祭祀焚香已有千年历史。
颜地陵总体规划面积118.6平方公里,核心区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颜地陵已成为寻根寻祖、旅游观光、研究颜地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以上内容来自株洲。com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颜地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