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历史演变
在清朝,它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恰逢“惊蛰”节气。许多动物,如蛇、蚯蚓、青蛙等。,冬天不吃不喝进入冬眠,称为“入蛰”。到了二月二日,天气渐渐转暖,一些昆虫和动物似乎被春日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于是这个节日就被命名为“惊蛰”。其实并没有传说中的龙。那种龙是我们的祖先在蛇和蚯蚓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出来的。二月初二左右,春回大地,人们期待龙杀死一切有害的毒虫,期待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二月二,看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身”!这一天,人们会驱赶害虫,点燃蜡烛,根据房梁和墙壁驱赶蝎子和蜈蚣。这些昆虫一见光就会倒下被消灭。在这一天,民间食物通常被命名为龙,以获得好运。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糕表面也做成龙麟形状,叫“龙麟糕”。在这一天,女性要避免做针线活,以免伤害龙的眼睛。
唐朝的人们已经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一个“迎财”的日子,在这一天吃“迎财果”就是吃一些小吃。宋朝的宫廷在这一天也有特别的活动。宋人在《老武林》中仔细记录南宋时,二月初二在宫中有一场“采菜”御宴。宴席上,将生菜等新鲜蔬菜种在一些小蹄子(口小底大的计量器具)里,名字写在丝绸上,放在蹄子下面,让大家猜。根据猜测的结果,有奖惩。这个活动既是尝鲜,又是娱乐,所以在那个时候“宫也更有效果。”而唐宋时期的这些“二月二”活动,与“龙抬头”并无关联。元代二月二明明是“龙抬头”。《分析天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日是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人们吃面条,这被称为“龙须面”。还有煎饼,叫“龙麟”;如果包括交子,就叫“龙牙”。总之要以龙身命名。元代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间活动的记载更多了。人们也称这一天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燕京岁时年谱》说:“二月二日......今天人们呼唤龙抬头。日食时吃饼的叫龙麟饼,吃面的叫龙须面。别在闺房里缝了,免得伤了龙的眼。”这个时候,不仅要吃蛋糕和面条,女人也不能做针线活,怕伤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了民国时期当地二月二的民俗,称:“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早上用扁担敲梁,就是敲龙头,表示龙刺落地,盖近休克期。农民早餐吃的是粗米粉做的糕点和馒头。所以女人天天给孩子剃头,掩盖了龙抬头的意思。”这是辽宁的民俗。早上要用长杆敲房梁,叫醒龙。同时,我也做一些面食吃。除了吃面食,还有往家里打水的活动。《万部杂人》中记载:“二月二日人人唤龙仰视,乡民用灰从外裹入屋厨,放于水缸四周,名唤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的凌晨。人们从河边、井里一路撒草木灰、谷壳,直到家里的水缸,就是为了有个好天气。如果你不放心只有下雨的时候,你必须把水带进你的家,让雨落在你自己的田里,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这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些地方有打龙灯的活动,也有求雨的意思。在这一天注意剃光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在明朝,二月二日增加了“熏虫”和“炒豆”的活动。《帝京风光略》说:“二月二,龙抬头...熏了床炕,熏了虫,以引龙而虫不能出。”《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日,各家做素饼,油煎食之,故称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