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我不懂,现在发现管虎的“杀生”隐喻了那么多人的黑暗。

这篇文章最早出现在皮皮的电影里。

皮皮电影/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在经历了去年夏天的一系列“撤档”风波后,观众等待了整整一年多,终于在八百里等到了最终上映。

在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先通过一部电影来回顾一下关虎。

扼杀生命

这部电影于2012年夏天上映,由关虎执导,黄波、任达华、南羽、苏有朋等主演。

“著名导演、实力派演员”的阵容,确实能让这部电影“闻其声,见其名”,勾起观众的观影欲望。

《杀戮人生》是管虎“狂欢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斗牛》和《厨师班》),具有强烈的“管状体”特征,即低级关怀、非线性叙事、寓言体和情感意象。

1992年,管虎自筹资金制作了《头发乱序》,以游走于体制内外的创作姿态和先锋叛逆的形象书写,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

拍摄完第二部作品《浪漫街》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走上了一条主动迎合体制的道路。

后来的作品如《再见,我们的1948》《上车走吧》《美人眼》《斗牛》《杀戮人生》《大厨与流氓》几乎都成功进入主流影院,在影院上映。

仔细研究管虎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对历史有着极大的热情。几乎每部作品都有明确的时间和背景,近一半的电影都是以三四十年代为背景。

但管虎并没有致力于还原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的历史风貌,而是把历史当成一个叙事陷阱,影射当下的现实问题,思考人性复杂的一面。

就像管虎自己说的:“历史是无情的,电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有情的世界。”

管虎的创作思路在电影《杀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40年代初旧中国西南一隅”,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有意思的是,关虎在片头就指出了时间,却在整部影片中完全消除了特定时代的痕迹。

这样的设定让“时间”成为影片中缺席的竞技场,在架空的历史中抽象地讲述历史——

我们看不到它无处不在,但它无处不在。

除了时间是“缺席的存在”,空间也是。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四面环山的长寿镇的故事,暗示着这里古老、封闭、保守、神秘。

这样封闭的空间设置,不得不让人想起鲁迅把中国比作“铁屋子”的比喻。这种比喻的比喻表达在《黄土地》、《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中已经有了相应的比喻表达。

在长寿镇,无论用什么手段,“长寿”都是唯一的、最高的指标。

村民长期生活在“七十二条祖训”的统治下,压抑却有序。

而牛坚定的出现,让小镇的平静不复存在,他是长寿镇稳定秩序的破坏者。

他不付钱就吃肉,去肉店买了就跑。

牛建礼窥探画家的私生活长达十余年,这也导致画家及其妻子对牛建礼的仇视。

长寿镇有取圣水的仪式,就是为了人们的健康长寿,从井里抽取最清澈的水。

但是牛醉却在大家表情严肃地进行仪式的时候跳进井里洗澡...

镇上有个小伙子结婚了,牛挖了他的祖坟,从里面挖出金银首饰送给别人...

村里有个百岁老人快死了。因为再过十几个小时他就要打破镇上的长寿记录了,镇长想尽办法不让他死。

这个时候,牛又壮了。

他把一壶酒倒进老人的盐水软管里,喂给老人喝。结果老人喝了几口就死了。

老人去世后,镇上的人们身着黑衣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要求老人年轻的哑妻与他合葬。

就在一切都进行得很郑重的时候,牛壮也没闲着——

他跳进河里救了那个美丽的小寡妇,并把她带回家做了妻子。

这个仪式是电影中最壮观的一段。

死者身穿白袍,仰面躺在白色枯木做成的木筏上,陪葬的小哑巴穿着白袍坐在他身边。

送葬队伍都穿着黑色连帽斗篷,不时捶胸顿足,不时对着天空大喊。最后,戴着白色和红色帽子的负责人念了祷文,将木筏推入河中,进行了水葬。

整个过程呈现出一种古老、原始、神秘的视听氛围,堪比张艺谋《菊豆》中的哀恸与葬礼。

牛建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把春药倒进村民的饮水里,让全镇的人都失去了理智,做着所有淫荡的事情,彬彬有礼地扫地。

牛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用算命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祖祖辈辈留下的规矩,全被这个家伙给破坏了。”

然而,铁匠的殴打、对所有人的围攻和驱逐往往会招致牛建更强烈的反抗。

为了管教这头牛强壮好色的身体,镇上的人们试图用殉道甚至阉割来惩罚它,但正如算命先生所说,“这头牛惊呆了几十年,刀枪不入。”

就在人难过,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摆脱牛的坚定的时候,想到了一个人:牛博士,当年的牛娃子。

牛嘴小时候经常偷家里东西,牛娃子一怒之下把家里所有的缝都封了。这封信很重要。牛娃子的爷爷因为烧炭不通风窒息而死。

从那以后,牛娃子就讨厌牛的坚定。

留在国外成为知识分子的牛娃子一听说村民们想除掉牛建,就马上来出谋划策。

他的计划很简单,但也极其残忍:让全镇人表演一出戏,内容是大家让牛壮起来,认为他得了不治之症。

于是乎,只要牛坚强到出门,路人就会假装不敢靠近,仿佛牛坚强的脸说明他得了绝症。

一会儿一个人说生命垂危,一会儿一个人过来帮牛稳稳地搬东西,好像下一秒就要倒下。

甚至,为了让牛在自我怀疑中病倒,镇上的年轻人在一场大雨中脱光了上衣,在雨中跳跃,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健壮。

这时,已经为自己的健康担忧的牛建也脱下了外套,加入了雨中的狂欢。

这场看似强大的狂欢是影片的转折点,之后牛嘴真的病倒了。

后来,市长生前的记忆中又出现了同样的场景,只是雨中狂欢变成了一场蓄意而残忍的谋杀表演。

同一场景从不同角度的两次出场,暗示了导演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和对专制制度的批判。

这部电影改编自陈铁军的小说《杀死孩子》。据导演管虎自己说,《杀人偿命》讲述了一群人杀死一个不符合规则的人的故事。"

牛祖立这个“刁民”,其实代表了一种“本我的自由”。

他突破了常规的道德和制度约束,把让自己快乐作为最高目标。他如此武断,突破了很多观众的认知,呈现出一种“恶”的状态。

事实上,终极自由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一个标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所说,“道德越高尚,就越利己。”

牛的坚定,就是巴赫金所说的那种“狂欢的力量”。他无视传统伦理、等级秩序和道德传统,任由自己的生命力肆意张扬。

但扼杀生命不是巴赫金的“狂欢广场”。

因为巴赫金的狂欢是为了重生和重建;在《杀戮人生》中,牛的坚定所代表的充沛生命力被扼杀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空间里。

《杀生》的狂欢是悲壮的,也是未完的。

镇上的人让牛选择,要么他死,要么他和小寡妇的儿子死。

为了救儿子,牛建不得不自杀。

临死前,他把抢来的东西全部还给老乡,跪在地上磕头三次,每次都说“婴儿无罪”。

三个头颅被砍下后,牛建将为自己制作的蓝色船形棺材拖到一个悬崖洞里,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杀戮人生》中的色彩是杂而压抑的,而牛的坚固的天蓝色棺材则像是一个纯粹的梦,一个对自由和生命的美好希望。

下辈子,他会是一条鱼,在海里游着,看着天空,对着海鸥呢喃,然后听着鱼儿飘洋过海讲着遥远的故事,在夕阳下随波逐流。

张艺谋拍完《红高粱》后,曾经相信,中国人受了几千年的委屈,终于可以“活一口气”,生活可以轰轰烈烈,恣意妄为。

但几十年过去了,管虎用一部小说《杀戮人生》向世人表明,“铁屋子”里的“杀戮”远没有过去,而是在不断循环。

牛是强壮的,只能孤独的死在乌托邦的洞穴里。

管虎用荒诞与现实、魔幻与原生态之间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民族寓言”。

食人的荒诞现实,很像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韩少功的《爹地》。

“牛强”既是生活在“吃人”阴影下的“疯子”,也是见证原始蒙昧的“老三”。

管虎曾说杀生源于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拜,并将其视为《狂人日记》的低俗版。

我们翻开历史的每一章,这一章没有年代,每一页歪歪扭扭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反正我睡不着。半夜仔细看了一遍,才看到屏幕上的字。整部片子就写了两个字:吃人!但幸运的是,在这两个词的夹缝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导演铆足了劲的“人情”...

“历史无情,电影有情”。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熙

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