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券发展的历史进程
拱票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孔、法圈、法券。它不仅在竖向荷载下具有良好的承载特性,而且还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形状为弧形,拱券的形式因建筑类型不同而略有变化。半圆拱券是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拱券是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瓶,而伊斯兰拱券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钟乳石形。
早在公元前的拱票技术?4000年出现在两河流域,并在巴比伦、亚述、印度和罗马得到应用和发展。拱券在我国出现较晚,经历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等几个发展步骤,形成于西汉初期。当时墓室用筒拱或拱壳拱顶,墓门用券砌。
最初的管拱是由多个券并排而成,后来发展成垂直的管拱,券与券之间的砖石交织成一体。后者完整性强,应用多。五代十国时期王剑墓中使用的管拱已经很高了。?
为了加强券的整体性,往往在券上平铺一层砖或石,宋代“建筑法式”中称之为“还钱”,工部工程实践中称之为“伏”。几层券和伏特可以堆叠在一个大的券或桶拱上。登封宋岳寺塔的塔门,建于北魏,一直使用两券两伏。
到了明清时期,券数和伏数已经成为券的尺度等级的标志,最高等级为五券五伏。工商部的《工程惯例》也是五券五伏的做法。
拱片的曲率开始时比较平缓,矢跨比小于0.5。后来采用半圆拱,即高跨比0.5。到了明代,多为高跨比大于0.5的“三心拱”。
工清算部工程惯例规定,票面高度为跨度的0.55。?
汉代的砖墓拱和宋代以前的砖塔上的拱券,大部分是泥制的。石灰浆在宋代就有了,明清才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