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描述浑河及其改道。
1958年,盘山县六间房阻断外辽河后,与太子河汇合,形成浑太河水系。
浑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也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沈阳人的母亲河。
发源于清苑县滚马岭海拔750米的浑河,有“浑河源头”石碑。
自东向西流经清远、新宾、抚顺、沈阳、辽中、海城、泰安等市县,从原辽河口营口入海。
全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1481平方公里。
早在汉代,《史记》中就有浑河的记载,《汉书地理》中称之为小辽河。
“浑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辽史·地理》中:“浑河在董贤和凡河之间。
“东郡河是太子河。
浑河也叫“神水”。
《沈阳县志》载:“浑河,城南十里,淹没。
沈阳因位于沈水之北(阳)而得名。
神水之名最早见于《元朝统一志》:“原名神水,水势湍急,混沙,故名浑河。
明代出版的《辽东志》和《全廖智》都说:“浑河...即古神水,故名县。
“由此可见,神水之名产生于元代或元代以前。
《沈阳百科·神水》词条载:“今流经沈阳的浑河部分古称。
沈是唐代渤海国沈州沈县境内的一条河流的名称。
辽代天仙三年(929),沈水郡被废,沈州及沈州沈水郡人迁至沈阳。
迁移过来的渤海人习惯放置自己的籍贯地名,把自己的籍贯山名、河名搬到新居。沈水也适用于浑河流经沈阳的部分。
辽代的沈周,元代的沈阳道,明代的沈阳卫,今天的沈阳城,都是以此水命名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浑河流经沈阳的那段,以前叫神水,应该是辽代天仙三年后开始的。
当时神水在今天的沈阳北部。
直到浑河改道到城南后,因为城北在沈水,才出现了沈阳的名字。
浑河鸟瞰图
历史上,沈阳的浑河至少改道过两次。
清代苗润龙《伴京古迹七十二泡杂记》载:“若按内池,土人(当地人)谓之干龟。
“苗润龙在《沈阳白永》中写了一句诗:“不劳而获不必放开手,春雨同涨不必愁。
风雨无阻正是我想要的,春光级别七十二坑。
”诗人自己说:“城中有七十二池,名为泡子。
春夏之交,雨水流回泽,水不漏出来,没有泛滥的危险。
这座城市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沈阳有关于浑河改道的轶事。
《东三省史迹》载:“在省(市)以北八里二台子村,有一座关帝庙,名为关泉寺。
传道士说是唐朝时加建的,辽金考时,浑河的水曾从殿前向东流过,所以这座庙就叫观泉寺。
《沈阳县志》“沈水”也在注中说:“沈水旧路原在今县北。
“可是,这条浑河老路在哪里?
《北陵略》说:“陵前之河,原是浑河之体……”今新开河(又名北运河),原名李咏河,清三年春(1911)沿浑河古道重新开挖。
沈阳北部新乐遗址发现后,专家对遗址前的沙河子砂矿进行了科学鉴定,证明了7200年前浑河主干道流经沈阳北部。
是一条古河,水域广,流量大。
这条古河道是古代“沈阳”浑河的早期河道。
沈阳浑河第二古河道是万泉河和五里河,又称小神水。
这条水道如今已不存在,其走向与1952人工开挖的南运河大致相同。
在南运河流经的土地上,有万泉河、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等原生态湖泊。在开挖南运河之前,这些湖泊都是大水泡。
南运河附近有很多沙岗,俗称沙岗。
它们是河流在废弃河道上留下的轭状河痕和河流堆积的沙丘,是一条更大的河流作用的结果。
所以人们常说的小淹没河,即万泉河、五里河,原是古浑河从沈阳北部改道至城南。
浑河经过两次大改道时,其走向现在是浑河的主航道;但原来的河还是有水流的,只是变成了浑河的分流,水量也减少了。
浑河改道至沈阳以南的最晚时间是在程远宗元稹二年(1296)之前,因为元稹二年有“沈阳”之名。
这说明在此之前,浑河已经改道到城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