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几点认识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造成这一突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资源配置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
第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妥善处理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统一。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企业、东部和西部地区等。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义务不同,对这种关系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行动。需要在理论上铲除根源,在实践上统一步伐。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发展和保障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配置的目的和首要任务是保障发展。
——资源配置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度开发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发展没有保障。
——资源配置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开发自然资源是一种反自然的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骤增,生态环境恶化,物种逐年减少,人类的家园面临资源环境的挑战。自然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史是教科书。人类进化300多万年,人类文明5000年,工业化20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结论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掠夺”发展(人类掠夺自然,人类相互掠夺)已经到了极限。人类在处理国家关系的同时,已经开始研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话题。在我国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面对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应着力研究制定资源配置中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建立发展与补偿双向机制,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措施,实现补偿、循环、和谐、和谐。
——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需要确定不同类型和用途的自然资源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发展限度,协调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物质生产都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但是,人们很容易忽视甚至否定自然物质的生产,往往以破坏自然物质生产的方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造成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的尖锐矛盾。但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是以自然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既要承认社会物质生产,也要承认自然物质生产。我们不应该以破坏自然物质生产的方式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必须把人类的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自然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有限度的,应该确定不同类型和用途的自然资源的限度。同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每一个过程中,社会都必须投入资金进行补偿,以维持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防止生态潜力的根本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资源是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克服“暂时发展,长期停滞”和“局部发展,整体后退”的短视行为,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理论。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关理论对资源配置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局限性,没有完全反映客观规律,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和总结。地理环境决定论影响很大,人定胜天论在实践中也有很大作用,但两者都是片面的。我们不完全赞同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完全赞同人定胜天论。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
实践一再证明,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采资源,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不利用自然,只是保持原有的自然平衡,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价值观,也是不可取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来说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出发点和归宿。遵循自然规律,有限开发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自然的旧平衡,构建螺旋式自然的动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三、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人与自然、中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区域、国内与国外、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目前,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角度来看,有几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追求GDP)导致以下结果:一方面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社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缓慢,影响民生、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二是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需要实行差别化政策。三是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如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也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创新制度,加强监管,确保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实施资源配置、开源节流、集约节约的战略。目前土地资源主要是土地整理复垦,节流主要是用途管理和提高利用率;矿产资源开源主要是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地质勘查,以限量开采为主减少支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实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别化政策。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在城市和农村分别确定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分别确定不同的资源开发和补偿保护指标体系。
——实施经济政策调整,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协调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界定集中统一管理和分类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地方人民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坚持城乡土地单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征地和经营性征地,解决好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
——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资源价格形成的市场化进程。界定政府的角色,一方面强化其作为公仆和市场监管者的职能,另一方面弱化、淡化甚至取消政府作为直接资源经营者和交易者的角色。改变政府既是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市场管理者,又是市场利益相关者的现状。
——逐步实行土地矿产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目前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集体土地产权,矿产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完善矿业权管理。
——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支付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逐步使资源型企业合理承担资源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形成资源的“全成本价”。
——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新资源,发现新用途,提高资源利用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要加强约束和激励,提高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标准,健全完善干部评价体系和标准,形成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从政行为的价值导向。
五、把完善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服务,管理方式由堵为主向疏堵结合转变。行使政府职责的“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的运行机制,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在保护中保护,在保护中保护”。运用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区域差别化管理、发展阶段动态调整等综合手段,努力使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东西部地区的认识和行动基本一致,实行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源保障。
(原《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08年6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