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酥油雕塑的历史渊源

黄油雕塑,最初是在西藏制作的,是一种贴在食物上的小贴花。按照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给佛菩萨的供品有六种,即花、香、圣水、瓦香、水果、佛灯。然而,在寒冷的天气里没有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用酥油为佛陀制作鲜花,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传统。

另有传说,文成公主于641年入藏,带来一尊12岁的释迦牟尼像,供奉于拉萨大昭寺。吐蕃人用酥油做成花以示崇敬,后来被各藏传佛教寺院作为宝物,供奉酥油雕塑成为正月祈祷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黄油雕塑的造型方法、色彩品种、内容、主题和工艺技巧都在不断变化。

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第一次开展祈福仪式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酥油像雕塑,供奉在佛像前。此后,黄油雕塑被引入大师宗喀巴的出生地——塔尔寺,在这里两人相熟。据说这位出生在宗喀巴的大师——塔尔寺所在的大师——曾经梦见荆棘变成了灯,野草变成了花,在灯和花之中,千千的成千上万颗珍珠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他醒来后,组织僧侣用酥油雕塑重现梦境,并在15日晚上供奉给佛陀。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黄油雕塑必须在展览结束后的那天晚上黎明前完全燃烧,以显示昙花一现的结束。

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雕塑的艺术家们用各种石头矿物染料揉搓纯白酥油,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花草、树木、鸟兽,有的还形成宗教故事、俗世生活和神话轶事。每年正月十五,明月升起,灯笼放飞,塔尔寺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节。人们制作鲜花并欣赏它们,祈求好运和和平,几百年来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