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袁泉乡董全村概况。
从三个系统到一个系统
规模调整前,冀东、孙庄、小马庄是三个相邻的自然村。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村级工作“一村一片天”:济东村西邻乡站,村班子健全,号召力和凝聚力强,党员发挥作用较好;孙庄村队工作平平,垮了,集体经济入不敷出;小马庄村土地贫瘠,经济基础差,村队分散,工作停滞。
2004年底,带着对和谐生活的美好憧憬,三个村90%以上的村民投票赞成滨河村。原三个村的干部、计生主任、会计这支庞大的队伍,以“五个不变”的理念,集中在原鸡东村办事处。为有效防止“回马枪”,袁泉乡党委审时度势,第一时间收回老村公章,重新刻下新章,并明确规定任何行政考核都要在新行政村进行,村里组织的所有会议都要在新支部召开,村庄规划、涉农直补等应在新的行政村进行。
“村里很难齐心协力,老百姓也很难齐心协力。”村干部虽然在一起工作,但心里的算盘不一样。“步步为营”是董全村合并之初村干部心态的真实写照。
“谁来负责?”——合并后的新团队面临的首要选择是继续放任自流,孤军奋战还是民主管理。
“制度才是主宰!”——乡党委在村合并后的第一次“两委”会议上给出了毫不含糊的答案。以村民对村级事务公投、财务全面公开、村干部集体办公、民情答疑、村干部民主测评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工作“五项制度”,自然成为董全村的第一部“宪法”。
在乡党委的重点监督下,董全村明确了合并村“两委”的职责、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选举产生了“四套班子”等配套组织。涉及宅基地划分、公益项目等重大事项,全部实行集体研究和“四套班子”表决,万元以上项目全部实行村民公投。原行政村的账户统一交由乡镇管理站审核存管,新行政村只设立一个账户。所有合并的收支项目由新行政村统一管理,按月张榜公布。同时在原自然村办公室附近设立意见箱,定期收集群众意见,集体办公时公开解答。
由于严格实行民主管理,“五项制度”的具体约束和服务群众效率的不断提高,董全村的工作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自2005年以来,全村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未发生一起因合并引发的纠纷或案件。村级工作呈现出难得的和谐氛围。
从分离推离到组合推离
随着村庄规模的扩大和集体决策的实行,以前的行政村“名义干部”得到了解放。2004年换届前夕,已有4名村干部、1计生主任和2名会计辞职,2名村干部按规定办理了退休,16人的“集团军”缩减为6人的“小分队”。
考虑到村民的熟悉程度、村干部的适应时间和换届的成功与否,对董全村合并后的第一次换届进行了划分和排序,根据原村大小和工作需要分配村干部数量,确保原村至少有一名村干部进入新班子,顺利完成合并后“两委”的第一次换届。
为了配合马陵山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乡政府决定在董全村门前修建一条旅游大道,这也是对董全村党员干部的一次重大考验。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两委”挨家挨户,党员带头搬迁,仅半个月就完成了24户全部搬迁的任务。在公路建设中,他们带领山区人民发扬“愚公一山”精神,出动大量人力物力帮助修复路基。长2400米、宽10米的马岭发展大道提前竣工,不仅提前落地了投资超过6543.8+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也为董全村的发展抢得了先机。
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相互交流和携手奋斗中,隔阂越来越少,亲情越来越浓。换届后,村班子以民主开放的管理和过硬的作风经受住了群众和实践的考验。2007年底村“两委”换届前,乡党委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坚决实行联推联选。选举非常成功,投票率达到创纪录的93%。几位经过实践检验的领导人均高票当选,“两委”兼职率、连任率、人才比例均为100%。
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新班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汇聚了全部能量。基于原三村主要居住区互不相连的情况,他们大力推进和优化新村规划,将原三村交界处的旱沟整平,划为中心区。村民在划分宅基地时,打破了原有自然村的限制,选择统一位置,在中心区比邻而居,正式打破了“冀东、小马庄、孙庄”的旧观念,群众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董全人”。
董全村党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上岗、分工负责,64名党员分组巡逻、站岗,成功实现了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计划生育、无赌博的“四无”标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到2007年底,该村已成功实现家庭供电。
从负债30万到盈余20万。
合并前,原来的自然村规模小,项目少。因为“包村”等沉重的累积债务,三个村“钱不多”:条件较好的济东村账面余额只有几千元,孙庄村负债65438+万元,小马庄村负债20多万元,三个村整体负债30多万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为了使合并后的村“两委”轻装上阵,乡党委临时封存了3个自然村的财务,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各村确定了“清旧账、规范合同、开源节流、探索新路”的增收方针。村财务管理小组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下发催款函,设立曝光台,下大力气清还各种债务。仅2006年就消除三角债2.5万元,催收个人债4.2万元,占应收债务的76%。
随着新班子的逐步磨合和村级工作的有序推进,孙庄、小马庄原有的组织场所不再发挥作用,需要特殊照顾,成为新行政村的负担。经过村民公投,2006年底,前孙庄、小马庄两个村的办公室被公开拍卖,获得一次性收入7.5万元。前小马庄80亩荒山、束河滩涂公开承包,每年增加集体收入9000多元。对三个自然村的土地承包合同进行了重组和公示,纳入新行政村统一管理。
为了搞好城市建设,改善发展环境,袁泉乡党委把董全村作为中心村,纳入全乡小城镇总体规划和马陵山发展规划。通过“引鸡筑巢”的方式,先后吸引资金近300万元,建成了长200米、宽12米、长150米、宽28米的商业街,并建设了商业街房。村集体实现一次性收入40万元,年租金收入4万元,集体积累发生了质的变化。
5438年6月+2007年10月,董全村举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村民公投,董全村尤其是原吉东村的人一致同意用新村来清偿旧村的30万元债务。随着债务的彻底消除,“五不变”彻底进入历史。2007年,除去日常开支和还清旧账,董全村仍实现集体盈余20多万元。
集体收入增加了,村集体有足够的信心服务群众。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董全村又投资8万元,从中心区到原孙庄村修建道路800余米,安装路灯20盏,修建下水道1.500米。原孙庄村建成连片沼气池30余座,维修危桥6座;投资5万元对村东马岭山跑马岭水库进行了加固,使全村2000多亩土地和周边村庄3000多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
集体事业有了起色,村“两委”把目光投向了发展特色经济,带领群众致富。针对孙庄村部分村民的养兔传统和山区群众的投资能力,积极争取县乡畜牧部门的支持,发起成立了马岭兔产业协会,向群众大力推广低投入、低风险的养兔项目。专业户规模迅速扩大。目前,董全村共有150多名社员,辐射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建设养兔专业区。2007年,养殖累计产值已超过150。董全村正带着山民的淳朴和勤劳,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