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化学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至1918。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40余种,用量654.38±0.2万吨,伤亡人数约654.38±0.3万人,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
二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空军首次使用芥子气和光气。在1936年1 ~ 4月期间,中毒伤亡人数达1.5万,占战斗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储备达到很高水平。除了加快原毒剂及其弹药的生产和储存,各大国还加强了新毒剂的开发。其中,神经性毒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亚洲战场,日本多次对中国使用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包括据称使用化学武器和已确认的美国入侵朝鲜、美国入侵越南和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在失去攻势和主动权的紧急情况下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并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是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比如1899和1907两个海牙会议,1925的日内瓦议定书,以及不久前大会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化学武器公约》(1993)。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遵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