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发生的瘟疫叫什么名字?

明末瘟疫。

明末大瘟疫,又称史静大瘟疫,是发生在崇祯年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大规模瘟疫。覆盖范围很广,包括山西和华北的几个大省。发病始于崇祯六年,十四年蔓延至河北,并随着战乱和起义军蔓延至更多地区。

到李自成在北京被杀的时候,北京已经有很多居民因为瘟疫而死了。此时的北京更像一座死城。

针对明末发生的这场瘟疫,今天的学者专门研究了这场瘟疫的影响,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曹根据明末的一些相关史料发表了一篇关注度很高的论文,在论文中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鼠患瘟疫是明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即鼠亡于明朝的观点。

事件背景

1,生态破坏

据史料记载,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一直存在混乱,导致许多汉人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其中,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老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

2.异常气候

同时,明朝末年恰好是旱灾频发的时期,万历年间有三次旱灾,都造成了瘟疫。崇祯十四年,又一次大旱,持续了四年。随着干旱肆虐,逃命的不仅仅是难民,老鼠也需要到处寻找食物,所以大量老鼠进入人类聚居区也就顺理成章了。

鼠疫杆菌通过储存在难民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播给难民,难民的迁徙和流动将病毒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华北作为明末农民战争后期的主战场,天灾人祸不断,明末大瘟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