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反通货膨胀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

二战后,反通货膨胀成为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其经济背景是二战后经常发生通货膨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廉价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使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导致战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紧缩政策,以稳定物价,克服通货膨胀。

在20世纪60年代,通货膨胀率一直在1%和2%之间徘徊,但在此之后,经济开始遭受高通货膨胀率的困扰。到6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达到5%,到1974,达到两位数。

1975 ~ 1978期间,通胀形势一度有所缓解,但在1979和1980,通胀率达到10%,之后在1982 ~ 1990。从1989年到1999年的10年间,拉美国家中,阿根廷、巴西、秘鲁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这也导致了工人罢工,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美国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逐渐意识到通货膨胀的社会和经济成本,越来越重视将价格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事实上,价格稳定越来越被视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人们希望价格稳定,因为不断上升的价格水平(通货膨胀)造成了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并可能阻碍经济增长。

例如,当价格总水平发生变化时,商品和服务价格所传递的信息更加难以解释,从而使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复杂。不仅民意调查显示公众非常讨厌通货膨胀,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货膨胀导致经济低增长。价格不稳定最极端的例子是恶性通货膨胀,比如前几年的阿根廷、巴西和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将这些国家的低增长归因于恶性通货膨胀。

扩展数据

美联储等国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设定利率和其他货币政策来强烈影响通货膨胀率。高利率(以及资金需求的缓慢增长)是央行通过减少就业和生产来抑制物价上涨的典型反通胀手段。

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对控制通货膨胀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些央行密切关注对称通胀目标,而另一些央行只在通胀率过高时才控制通胀率。欧洲央行被指责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采取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