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城的竹艺之路
在此期间,乡成人教师陈云华在1984举办了第一期竹编培训班,培养了、、涂、郑桂香、康明芬等一批优秀学员,并创办了中烟竹编工艺厂。1985年,竹编包装盒首创,并迅速推广,形成了竹编包装的工业化生产,年产值上百万元,为云华陈竹编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65438年至0987年,在自贡创始人龚道林的指导下,陈云华和学会了制作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并制作了用于编织精细竹丝的“钩针”。这两项技术的掌握,为后来编织《中华百帝图》提供了技术保障。1989年,张保振和康明芬* * *用竹丝(24丝/厘米)织出了第一个“中华百帝”。于是,一批批精品,如《看不见的观音》、《百子图》等相继成名。之后,陈云华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香港、澳门和台湾表演竹编技艺,并展出竹编艺术品。一件竹简代表作《中华白帝图》在台湾省拍出了654.38+0万美元的高价。这次展览使陈云华积累了一大笔钱。
从1990年到1993年初,云华陈竹编的生产和销售持续火爆。产品不仅国内市场大,而且远销国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这促使陈云华萌发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想法。在此期间,县文化局正在规划程楠乡创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文化局和镇政府从不同角度支持和帮助云华镇竹编厂的发展。文化局提出程楠乡文化站和陈云华中岩竹编织厂整合,由站长何月华任副站长,帮助发展企业文化,陈云华任副站长,抓竹文化发展,并拨出部分经费开展竹文化活动。此举得到了当时乐山市文化局的肯定和支持,后来成为真正的文学企业联姻,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打造竹艺城随着云华陈竹编厂的扩大,竹编的发展,他开始构思打造竹艺城,把企业做大做强。
竹艺城建在哪里?经过慎重考虑,他最初考虑在程楠兰沟村建房。
为什么选择程楠兰沟村建设中国竹艺城?原因有三:
首先,兰沟村人陈云华想为家乡留下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造福乡亲,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中国“和平老人”邵聪根的故乡也是程楠兰沟村(即竹艺城大门外左侧)。当时,陈云华想借此机会一起修建邵聪根纪念馆,找了一位艺术家雕塑了一幅邵老的画像,并搜集了一些资料。邵老的后人都回来看了,都同意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第三,方便解决土地问题。当时的想法是租农民的地50年。陈云华是本村人,关于土地的一些具体问题,协商解决比较方便。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当时考虑建在“惠水湾”),有些问题不方便解决。
基于以上原因,陈云华最终决定在兰沟村建设竹艺城。5月28日,1993,朱彝城建设破土动工。
中国竹艺城虽然是民营企业,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在竹艺城建设过程中,受到了县、乡、村党政领导的重视,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